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从去年暑假七月份去了当地一所少数民族贫困小学进行了十天左右的短期支教后,我反复思考这样的活动背后真正的受益者是谁?
先说一下“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的区别。短期支教的时间是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时长一般在几个月或者几周,几天。而长期支教的年限往往在一年及以上。
刚开始我也满怀热情,也想带孩子们看星辰大海,后来才明白,我们只是一群大孩子,我们根本无法给予他们什么,尤其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甚至会适得其反。我们只是凭借着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就试图去带给他们什么。我们缺乏对社会的实践经验,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我们传授的也是同样的死板,同样的传统。那么就会有跳出来说要改变教育的人,他们想摆脱传统,培养思维,创新教育,确实,想法挺不错,可是用什么去改变?用蒙混过关的四年大学,用理想状态的教育方式,用无所畏惧的无知?还是想去教他们怎么愤世嫉俗吗?并且有关资料显示,在参与支教的大学生中,约25%未接受过培训,约80%没有支教经验,约55%对当地学校的教育情况根本不了解。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迥异,在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当地教学实况相融合,本该是我们去适应他们的最后变成他们来适应我们的授课方式。时间很短,孩子刚刚适应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后,我们又匆匆离开,支教的质量和孩子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高?
短期支教将会扰乱学校原本的正常教学秩序。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学生,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仰慕对象,新颖的授课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形成心理落差,对原本的课堂产生不满,觉得原本的老师很无趣。试问,有多少大学生的短期支教能坚持到一个地方,能在结束后继续关注孩子的心理?或许连名字都记不住吧!
我觉得大学生到贫困地区短期支教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拿着一张好看的实践证明,发着一条爱心满满的朋友圈,觉得自己内心骄傲无比,那些孩子呢,谁去问过他们的感受?我们带给他们的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对了,说一个培训问题,短期支教的培训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有多少志愿者会认真对待?就在前一个月,我参与了培训,我真的很惭愧,我有什么资格去参与培训志愿者的活动。我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也不是很能明白短期支教的意义。在培训过程中,原本有二十多个人,实际来了八个,这是什么情况,想不来就不来……漠视规则不说,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没有。很感谢来的志愿者,只有少数人给我的感觉是真的想去做这件事,大部分人只是像去走个过场一样。我们也并没有很认真的去对待,是我们的失职吧,我们没有能力管理好一个团队。
在那期间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孩子们都很听话,只是我还暂时没有能力带给他们什么,待有能力之时,定会再见!
仅代表个人言论,不针对任何团体任何人,不喜勿喷!
希望所有的短期支教志愿团队,都能事先去了解一下学校,都能去了解当地文化,都能在支教完成后适当关注一下孩子的身心,谢谢!
期待着早日宣布疫情结束的那一刻!
附两张支教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