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大部分都是几年后才能最终获得巨大的回报,因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实践的过程一般需要1-3年时间。
当年学职业规划课程也是如此,花了7年时间、过程中还反复学了几遍,自己琢磨和实践去总结。
现在在北大读心理学也是如此,需要消化的实践。越学习,对学习新技能越有自信了。这一年自己能感觉结结实实的进步和成长,关于深度阅读(一定要配合写和输出)、关于如何学习、关于独立思考(一定要写下来),做事情先出成绩再分享而不是先说(人都是喜欢做成事后的分享)。
2,计划要预留时间去对抗意外和困难
刚看秋叶也文章没赶上火车不得不改签,还好没耽误事情,但是过程是焦虑的。
正好我今天也是9:50北京南站到杭州的动车,昨天晚上查做地铁需要一个半小时,但是我还是为它预留了近3小时的时间。为什么?
第一线路没有算我从小区怎么到地铁?第二没有预估早高峰的时间,到四惠东换成一号线上班高峰期人多、围栏要绕着走,这是第二个坑。第三,到了火车站安检又是高峰期,又会是一个坑。我看到一个女的不断的加丝让人让她先走要赶不上车了。
去取票,一算我从家出发,用了刚好两个小时。还好有50分钟可等待,我很从容,路上一直在思考,现在开始写这篇文章。
大部分人时间紧、任务重,是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事情特别是工作,有个Deadline(截止时间)。从小我们经历的考试、到我们做得工作无形中显性或隐性,都有deadline,时间紧所以我们就特焦虑,容易浮躁。
我一直思考我能不能提前进入?再就是我能不能拉长战线?上面去火车站我就采用提前开始的策略。
我在北大读的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要拿学位是要参加全国联考的,这个我就采用了拉长战线的策略。今年考不过、还有明年、还有后年,最后考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这事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我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其实大部分人学英语离开应试考试后,也可以采用拉长战线的策略,先定义英语好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现阶段的我是能考过MBA的英语考试,所以核心是阅读+一点写作能力,一点一点的去积累就好了。
第二,大部分人缺乏正确做计划的能力,缺乏做事情的方法论
计划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计划不能落地的比比皆是。比如2015年新年计划,你实现了几个?尤其是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或者不熟悉的事情,不如先纪录、评估自己的水平。
2016年目前为止我打羽毛球88个小时了,到2017年在这方面的计划我只会定在30-50个小时,最小目标、实现容易,因为打球更多的是锻炼身体和体会做事的方法论,对我来说带来不了金钱收入。
2016年到现在写字纪录写了30万字了,如果年初我制定了计划10万字估计早就放弃了。2017年我在这方面的计划是5-10万字,这个才是靠谱的。为什么2016年还没结束还有2个月时间呢,而且你都写了这么多。2016年的写作相当于是我过去29年的所有积累,2017年我需要新的突破,所以5万字的目标和计划才是靠谱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