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钉钉子”落实,更要“深思考”谋划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肩负的发展任务日益繁重,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复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干部不仅要成为忠实的执行者,更要成为积极的思考者、智慧的谋划者。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干部习惯于“机械执行”,文件没说的不敢想,过去没干的不敢试,满足于“传达不过夜、落实不走样”,却忽视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进行消化和创造性转化。这种“身体进入新时代,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式”的现象,本质上是思考的惰性,是发展的“隐形枷锁”。倡导“工作中多思考”,已成为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思考是有效落实的“导航仪”,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没有思考的落实,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可能南辕北辙。真正的落实,是建立在对上级精神深刻理解、对实际情况透彻把握、对实施路径周密谋划基础上的能动过程。它要求干部不仅知道“干什么”,更要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得最好”、“干了之后会怎样”。反观那些“只动手不动脑”的干部,执行政策时“上下一般粗”,搞“一刀切”,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可能水土不服;推动工作时方法简单,迷信“老经验”,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总结汇报时泛泛而谈,缺乏提炼升华,难以形成指导未来的真知灼见。这种“事务主义”的忙碌,最终可能陷入“心中无数、脑中无策、手中无招”的困境。

        职位不仅是权力的赋予,更是沉甸甸的思考责任。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其思考的深度、谋划的远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发展的方向和成效。思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为了更好地起而行之。它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火热的一线和生动的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为思考注入源头活水。要坚决反对“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克服“怕犯错、求安稳”的守成心态,敢于思考那些没有先例可循的新路,勇于谋划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要事。思考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科学决策的水平上,体现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上。

        培养思考习惯需勤炼脑力,提升思维能力需厚植理论学养。党员干部要克服思维惰性,必须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感,自觉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责任。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思考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思维视野。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肌肉。要乐于、善于进行“复盘反思”,经常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回顾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唯有如此,才能使思考成为一种本能,使谋划成为一种常态,确保我们的工作不仅做得快,更能做得对、做得好、做得有开创性。

         我们强调“多思考”,绝非否定“钉钉子”般的实干精神,而是要实现“深思”与“实干”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思考是为了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地实干,而实干则是检验思考成果、推动思考深化的唯一途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努力成为“思考型”的实干家,既做行动的巨人,也做思想的前锋,以深思凝聚共识,以远谋引领行动,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