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胡以晃的起义军,在安徽境内遭到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围剿,两军交战都非常激烈,却又总是难分胜负,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当时的曾国藩,官任一方。一天有人向他密报,说有些军人心存不轨,劣迹斑斑,经常去老百姓家里抢劫财物,调戏民女。曾国藩听说后,便到乡里微服私访,从中了解到许多良民百姓,对一些依仗权势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及官兵,非常痛恨,对一些地主的强横恶霸,更是敢怒不敢言。
人们仇怨在心,却不敢向衙门检举控告,唯恐官官相护,告状不成反招来祸害。曾国藩将了解到的情况,说与下属们听,寻求解决办法。
有下属建议,在营署前一个大箱子,然后张贴文告:凡事地方有人想控诉某人,可以用匿名信的形式,写好文书投入箱内,本官定时派人从箱中取出文书,进行查办。曾国藩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就很快采纳了。
文告贴出后不久,果然非常奏效,每天晚上开箱都取出非常多的信件。曾国藩根据信中所检举之事,进行调查后,查办了不少人。没被检举到的贪官污吏、恶霸们闻听后,也将自己的行为收敛了不少。可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心地不善、心术不正的百姓,因与人有私怨,便捏造事实投书控告,以泄个人私愤,诬告之风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些高风亮节,行正品优的官吏,因秉公办事,得罪了一些小人,这些奸小之徒就借机诬告陷害。尽管最后查明为诬陷,但在最初审判质询时,往往是很令人难堪,也极大地伤害了官员们的自尊心。
而担任主审判的官员,对这些匿名控告的申诉,因为很难找到原告,以至于处理起来十分的困难,弄得他们很烦恼。于是,有位审判官员向城中一位讼师求教,该解决此类的问题。
这位老讼师是德高望重,经验非常丰富,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放心,三天之内此事就会销声匿迹。”这位官员听后,将信将疑,又不便多问,就谢过讼师回去了。就在老讼师说这话后的第二天,曾国藩突然下令,将营署外的大箱子全部撤掉,停止投诉之事。
原来老讼师写了十几张匿名控诉文书,都是痛斥曾国藩本人的。曾国藩本人对此既不能置之不理,可又查不出来是谁写的。他抓不到诬告的人,只得夜夜反省自己,觉得为官以来,一直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从来没有做过祸国殃民的事,现如今却遭到如此严厉的指责!
想到自己所管辖的官吏,也会被无缘无故地诬告,那么,这文诉箱的设立与自己的初哀相违背,留它还有何意义呢?于是他取消了先前的命令,撤掉了文诉箱。
曾国藩在这件事上,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来反腐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