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已经两月有余,作为重灾区的武汉还在封城,每天在家里写写稿,日子到也过的飞快。刚看到书桌上的台历,明天居然又是三月三了。
三月三,古时好像叫做“上巳节”,而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都叫它“鬼节”。听老人们讲,这一天晚上会有“鬼”出没,所以在这一天的日落之前,母亲便要我们都早早回家,晚上不能外出。这一天,当然不只有“鬼”故事,还有最重要的,那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吃食――菜粑。
菜粑的主要材料是家乡独有的芥菜,配上糯米粉、糙米粉一起制作而成。
记得小时候,每年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便开始筛米,除去米中的沙石,然后再用升筒量好糯米和糙米的份量,具体量多少我不知道,只看到母亲用升筒量,叫我数,我数着数着,说句话又忘了数了几次。其实母亲自己都数好了,我记不得也不要紧。量好米后,母亲就开始把两种米分别淘洗,淘洗干净的米再用干净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起床后,倒掉米里的水,捞出米放到碓臼里,用椎头把米捣碎,捣成粉。(后来就有了碾米机,就不用人工了。)
碾好了米粉,母亲又开始忙活洗芥菜,洗好的芥菜还要放在烧开的热水了烫煮。将烫熟的芥菜捞出锅,冷水冲的不烫手了就可以切了,切到沫状才行。
备好上述所有材料,才可以正式开始做菜粑了。母亲用一定比例的糯米粉、糙米份拌上切好的芥菜,加上盐,开始加温开水揉搓。揉搓成成形的大面团。再把大面团分成小的面团,再将小的面团做成直径约六七厘米左右的圆形饼。所有的圆形饼都做好了,就可以放上蒸笼里了。菜粑不像馒头类的面食,它不会随着蒸汽发大,所以菜粑放到蒸笼里可以一个紧挨着一个放,一蒸笼可以放下好多的量。
蒸菜粑的火也要有讲究,要用大火,而且蒸的时间也比馒头要长些,所以母亲会用劈材烧火。等锅中冒大气好久,母亲便揭开锅盖,看菜粑表面,若无白点,说明蒸熟了。刚出锅的菜粑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芥菜香,很是诱人。咬上一口,酥软可口,Q弹Q弹的,很是美味。家里人多,母亲会蒸上很多锅,够一家人吃上好几天。
小时候的我们没什么吃食,菜粑便是我们最好的零食。大人们会把它当主食,吃饭的时候吃,而我只把它当零食。饭后,手里拿上一个菜粑,走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小口咬着,满满的幸福感。
上大学后,我就离开了家,在武汉这座城市读书、工作、成家。但是每年的三月三,母亲还是会想尽办法给我捎来一袋子菜粑,让我解解馋。而今年,全城封闭,母亲的菜粑也捎不进来了。
想念菜粑味,菜粑里不仅蕴含着我们儿时的记忆,也深藏着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