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的父母之间是不存在爱情的,两人关系的维持大约只是长久累积下来的亲情。
我的父母是相亲认识的,典型的晚婚晚育。
一个因家境贫穷而高中辍学的老男孩,一个为供弟弟读书而初中未毕业的老姑娘。
在那一个不再允许挑挑拣拣的年纪,两人的结合大概只是适合而已。是的,我一直认为他们只是因为适合而选择彼此的。
我总是听见我的父母相互埋怨对方。
母亲老是说父亲吃饭的时候弯着腰,动作慢,一幅没精神的样子,在父亲跑运输晚归的时候会抱怨父亲整天辛苦却收入微薄,在父亲在外工作时不舍得吃饭宁愿饿着肚子回家喝粥时责骂父亲省俭过头。
而父亲总会在母亲买了不需要的东西时说母亲花钱大手大脚,在我们这些孩子惹祸时埋怨母亲不懂教育孩子,在母亲去邻居家劝架时责怪母亲多管闲事。
年少时受着电视里男女主角爱得死去活来的荼毒,总会以为在一起的两人必须要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有过山无棱天地合的海誓山盟,而不是在相亲的时候你嫌弃我稍大的年纪,我嫌弃你发白的短裤、踢踏的拖鞋,却因为年龄的不允许而凑合着过日子。
听着父母的这些你责我骂,我总觉得两人相处的模式过于平淡,只有鸡毛蒜皮的唠叨,无味到感觉不到爱情的存在。
后来在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久处之厌莫若只如初见。
态度很明确的一句话。
于千万人中能遇到一个乍见而欢的人的确是很难得的。乍见之欢是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是很直接、很纯粹的喜欢,但它往往是一瞬间的感觉,而两个人的相处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需要慢慢地习惯彼此。
乍见之欢只是一段感情的开始,久处不厌才是感情维持的前提。如果相处的两个人能在沉默中依然不会觉得尴尬,我想那大概就是爱情了。
忽然就想起了初中寒假时的某个早上,母亲早早地起床煮面。厨房里安安静静的,我在经过的时候发现父亲也在,两人肩挨着肩地站在火炉旁,父亲的手从母亲背后环住母亲的腰,锅里的热气袅袅升起,模糊了两人的轮廓,有说不出的温情,谁能想到两人前一天晚上还在争吵呢。
一点也不轰轰烈烈,可是爱意就是这样流露出来了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习惯彼此时培养出来的默契。这种默契,足以让人确定最终会和谁白头偕老。
电影《呼啸山庄》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乍见而欢,而是因为久处不厌。我们会越长越像,笑起来的样子、生气的样子都会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