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按理我们应该了解和懂他才能好好的待她,可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越是与孩子相处得久,越发现孩子并不是我曾想当然的那样,大多情况还不能同理照搬,即便是同一个父母所养,两个孩子常会大不一样。
了解孩子是一个过程,懂她发生在你与独一无二的那个宝贝共同成长的生活点滴里。我想,懂孩子最快的方式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心理学分析人有五个基本情感需要:被接纳,被欣赏,被关注,被爱以及承担责任。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的基本情感需求没有满足的根源上。
十年前,准备要孩子时,我就开始关注如何照顾初生婴儿,其中有一条关于月子里宝宝哭闹应该抱起来还是任由她哭的选择题让我纠结了很久。有人说,宝宝哭就让她哭吧,只要你保证两小时喂她一次,再确认纸尿裤正常的情况下,她哭几分钟就不会哭了,多几次,宝宝就被训练得不会乱哭了。如果她一哭就抱,那这个月子妈妈就得不到休息,搞不好,还得一直抱着睡觉了。看到这个建议时,我想这是个好办法,等孩子躺在身边,真哭起来的时候,一开始我还想尝试,哪知道女儿哭了两声见没人理她,随即那个撕心裂肺呀,去它的训练吧,一秒钟我也忍不了,我自己就是个特别粘人的人,我的孩子需要被抱是个再正常不过的需要,后来只要她想要抱我就抱着。
若从人的基本情感需求来分析,孩子哭闹时,对是否需要抱起她,我们完全不用犹豫。
家长教练堂0-6岁阶段,有位家长抱怨说,她四岁的孩子喝盒装牛奶,用手拿起那一刻,总是会把牛奶挤出来撒一桌子然后再喝,她已经教了孩子不下十次,但同样的问题每天发生,现在她已忍无可忍,问该怎么处理。
当时大家给出了非常多的建议:换一种教导语气,正面引导,换种包装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在想,四岁的孩子本身控制手指的能力就还在发展中,加上数十次的指责,相信她看见奶就会紧张,为什么我们要死抠在要孩子怎样端起奶不撒的问题上,直接把奶倒进杯子里给孩子喝会不会简单点?我想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种释放。
不过,有些问题上我感觉跟孩子死抠是跟自身柔软部分的一种较量。女儿刚上一年级,看见同学学花漾游泳,回来跟我说也要去,我没有表态,她缠了我一个月,我说如果你答应我能坚持游下去,我就给你报名。她答应了,结果她游了两次就不愿意再去,出门前就讲条件,好不容易下水却一直哭,教练说你把她送来就走吧,可她还是哭,水里待90分钟,她能哭90分钟,我真心疼呀,心疼也继续送,带本书去,坐在游泳池边看着书等,其它家长看见说:这妈,心真实!坚持了两个月,女儿不哭了,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游泳队的训练,不是我们催她去,是她经常嫌我们出门太慢......
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孩子们压根就没在同一起跑线上,孩子站在我们的肩上看世界,寻找通往幸福的路,父母的高度决定他起跑线的高度,赢在起跑线不是赢在特定的时间点上,而是赢在孩子父母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赢在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这个过程。
最后,我想顺便介绍一下爱妈说的缘起。正如在本专辑开篇所说,我只是凡尘俗女子一枚,年过四十,看着人生过半,很想寻找自我价值的出处。平常上下班我喜欢听着喜马拉雅开车,偶然想起,也许我也能在这里做出些积极的影响。我想在这个专辑里不会有各种渠道搬来的育儿信息的堆砌,更多的是希望有缘的你在听到这个声音时,或多或少会碰触到你同样柔软的部分,打通你和孩子链接的那道心门,如果没有,希望至少能让你在本专辑里读到些安慰和平静。
就我个人而言,能力所限,难免片面,如果恰巧你也是认同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欢迎你的加入,让我们共同演绎爱妈说,也许下一集就能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