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这周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筛选出高质量的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负责绿色思考帽。因此拿出下面这个解决方案: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知识管理的全流程,包括输入、整理、输出和归档四个环节。
而在整个全流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只有一个原则:小步试错、不断迭代。
输入环节
应该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好减法,现在处于一个信息极度膨胀的碎片化学习时代,很多人称之为知识付费时代,可以负责任的讲:好的知识遍地都是。我们必须学会取舍,有六大原则要谨记:
一是越贵的越好,贵的自有它的道理,最少也要多多了解一下。
二是底层学习力的提高特别重要。比如,专注力、财商、情商的知识。
三是越细分越好,因为细分有利于我们占据头部资源。
四是要让自己不断的走出舒适区,去学那些我们不愿意去学的知识,学的太舒服了可能是我们在自我欺骗。
五是要主动去“尝鲜”。比如区块链,它算是知识的新版图,即使目前从事它的风险大,也是值得一试的。
第六个,以上原则的核心综合论述:如何分配好自己的精力。
整理环节
让原创者的知识观点,流经自己的知识之胃,化作自己的能量。这个阶段是能清晰的体会到作者的思维跟我们的思维之间有巨大差异的,只有疑惑和解疑之后,才能够整理出高质量的知识。在这个环节,要认真的想一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什么?冰山之下有什么?
践行环节
用实践去检验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果它没法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反而给我们增加了负担,那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知识。第二是要看思维层次提高了没有,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在演绎上和归纳总结上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它们是我们思考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
归档环节
最后一个环节,把经过我们整理和践行之后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放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这个知识体系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也可以包括我们的硬盘、网盘、网站或者其他的记录工具。
很多人的毛病在于:知道的很多,却生活的很迷茫。
这是为什么?
主要还是“主心骨”打得不够牢。在打造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克服浮躁的心情,要不停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技艺和材料本身,甚至包括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对整个系统有一个宏观的理解,而且在微观上也要有特别敏感的感触。
打造知识体系也需要“工匠精神”,这也是对“学习如何学习”的抽象表达,工匠精神要求我们不停的去拓展自己的感受、巩固自己的知识、繁茂我们的知识之树,让我们的努力积累可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