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一点也笑不起来,相反,有点沉重,回忆一下,有四个感受。
第一个是感觉影片有点标题党的意思。
第二个是看了这官场众生相,想骂街,但是没骂出来,有点麻木,有点无奈,感觉骂也没用。好在,让人安慰的是,也是冯导的“精明”之处,首长、省长和市长的格局大,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还是让人感到明天会更好,呵呵。
第三个是冯导的接地气,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圈子的你来我往,小市民的嘴脸和手脚,大场面的真实再现,大人物的含而不露,一众人等,描绘的活灵活现,见血入骨。台湾作家柏杨自言:“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就是要中国人活的有尊严。可是,从第一个新领导宴请老领导的饭局开始,到李雪莲在果园上吊不成后的顿悟,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是丑陋是什么!
第四个,李雪莲认准的疙瘩在她那儿,就是理!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最可怕的两件事:一个是认真,一个是执着。不在一个频道,就是对牛弹琴,就是好心不得好报。当然,影片中底层官员也不是一点担当没有,也有他们的麻木、精明、势利。爱默生说过: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用唐山话翻译过来,第一句是就怕流氓有文化;第二句是还怕傻逼认死理。在这里绝没有贬低谁的意思,我只是触景生情,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确实遇到过的人和事而已,与影片扯的略远了一点点。
看到李雪莲的顿悟,我们要说的是,能否“放得下”,关键在能否“执而不着”。面对“当下”,活在当下,心随境转,将“角色”与“我”分离,不着色,不着相,坚守内心宁静,就能身在红尘,心在净土。
(四)
《海洋奇缘》舞美精致,配乐契合,配音也到位。作为孩子们,整场有笑点,个人感觉孩子们的笑点大多来自笨鸡和胖猪。作为成年人,莫阿娜和毛伊带来更多的,是思考和回忆,他们的故事里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有过向往,有过追求,也遭遇坎坷,遭遇失败,曾经怀疑,曾经退缩,也振作过,也彷徨过,莫阿娜和毛伊最终找回了自己,而我们呢?我们还在自己身上找别人的影子吗?还是在找回我们自己?
台词很经典,印象深的有几句:1.有些时候,我们总想做大事,却忘了该做什么,忘了该怎么做。2.伤疤却见证了你的成长。3.让你成为毛伊的不是天神,是你自己!有些台词真能一下戳中你的笑点,也能戳中你的泪点,所以说,这部片子既适合孩子们,也适合大人。
题外花絮:1.影片最初的音乐让人沉静,单凭音乐,就让人迷恋那个小岛,个人感觉。2. 莫阿娜和毛伊驾船去特费提岛(音),快到的时候,突然起雾了。这时,观影的一个孩子说,霾来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3.最终,莫阿娜成功回来后,她没有把新酋长象征的石块摆在山顶的类似玛尼堆的上面,而是把那只漂亮的海螺放上去了,旁边一个孩子说那有什么用啊?我试着猜了一下,也许莫阿娜明白了,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酋长,不是权力,而是大自然。
一缕阳光一本书,一些零嘴一下午。一部影片一故事,一些醒悟一糊涂。
(五)
既然琴瑟起,何以笙萧默;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我从来没有招惹你,你为什么要来招惹我?既然招惹了,为什么半途而废?……在那些经典的台词之外,还记得那只克莱因瓶、4月1日办证、you are my sunshine!的桥段,还有那段口哨……儿子泡在图书馆看法律的书,我在看这部有律师的电影--《何以笙箫默》,重温那句去年刷屏的“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今天,还真是不一样!拿笔当歌,给《何以笙箫默》配首诗吧:
《那一年》
那一年
你在我的生命中刚好出现
柳叶眉 樱桃口
掌中宝 绕指柔
不长不短 不悔不怨
那一年
你我喝的酒恰到好处
眉间痣 手心痧
莲花劫 梧桐咒
不浓不淡 不苦不甜
那一年
我们逃出彼此的视线
却没有走出每刻的内心
在每一个有故事的日子里
轻拨心弦 碎碎念念
那一年
我们用几倍的时间试图忘记
却在四目相对时崩坍了执念
在各自的世界里彼此误解着
细数流年 你情我愿
不悲不喜 从未走远
(六)
这两年,看的虽然不多,但是也想对电影说两句,以示尊重:电影如瓜子,得味,得香;如水果,解渴,解饿;如药,医愚,医痴;如大海,需要盐就引水,需要鱼就撒网,想游泳,就一个猛子扎下去。(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