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允许犯错+解释示范
就像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犯错也是人类成长的阶梯。
一:宽容是反人性的
在网络上有一个词非常常见,那就是“双标狗”——对自己极致宽容,对别人极致圣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双标才是人性。
就是因为双标,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圣人——从不犯错。
作为孩子,惹麻烦就像吃饭喝水般自然。但作为监护人我们又不能不管。
有时候想想,工作了一天,休息一会,刷手机多快乐?!但孩子还要不停的给自己惹麻烦,你说上不上头?
然后批评、指责、辱骂、咆哮,我们任由情绪漫延,发泄心中的不满。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你用脑子了吗?
你怎么又不带东西,又要让我送东西到学校,我很闲吗?
我们抱怨着,自己家的孩子真是个麻烦精,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小天使。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并没有给我们示范过,如何用不双标的方式教养孩子。
所以我们也顺其自然的用双标本能来教养孩子。那么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二、不允许犯错的后果
不允许犯错,不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会有什么后果?
第一种反应就是,孩子接受家长的负面评价,然后降低自己的价值感。
如果孩子没有其他方面建立自信,又要长期高频的接受家长的负面反馈,孩子就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是抑郁。
具体表现在生活中,这种孩子没有自信,非常容易被人欺负。而且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告诉家长。
第二种反应就是,孩子不接受家长的负面评价,保护自我的价值感。那么又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对抗。常见的就是吵架,类似于通过叛逆的方式,反向认同自己的价值。严重的可能发展到殴打父母。
二、逃避。那就减少与父母见面的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沟通。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离家出走。
三:犯错的底层逻辑
人为什么会犯错?通常有这么几类:
一、缺乏对事物的认识。
二、缺乏经验或能力。
三、善水者溺,盲目自信。
小孩子犯错的大多数情况,前两条占主导因素。
首先:孩子对事物本身认知没到位。
为什么过马路要走红绿灯?
为什么要理书包?
为什么不能拿别人东西?
孩子对社会规则和事物本身的属性一无所知。不知利害,不晓因果。
好奇心让孩子们做起事来无所顾忌,那么犯错是必然的事。
其次:解决问题没有方法或能力不足。
你让刚学解方程的孩子去做微积分,没学过不懂方法,怎么会做?
你让只能拖动椅子的孩子去搬书桌,身体限制能力不足,怎么搬得动?
孩子既不懂方法又没有能力,那么做不好是必然的事。
综述,我们会发现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而是因为不懂,不会,不能。
所以,犯错其实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机会,即教育契机。
既然他们不懂,不会,不能,意味着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所以此时的教育效率往往是最高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但这样好的机会,往往被我们家长认为是麻烦!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
四、怎么宽容?
所以作为成年人和家长,我们要有容错度,给孩子一定的犯错空间。
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完全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提醒即可。
比如,衣服没有放到洗衣篮,有的家长就要破口大骂,你怎么懒得要死?
比如,见到人不打招呼,有的家长就要当众指责,你这个孩子怎么连礼貌都没有?
动辄得咎的孩子,是不会有自尊的,是不会有安全感的。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比如说,孩子不会系鞋带。我们要做的是示范怎么系鞋带,再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
而不是说:你怎么连系鞋带都不会,真不知道你还能干什么?
找缺点、挑毛病、给评价很容易。而解释和示范却需要调动我们很多脑细胞。
所以,当孩子做错了,我们先别急着挑毛病,指责。
我们只需要去指导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做是对的就可以了。
最后再让孩子重复一遍。当孩子懂了,会了,那么同样的问题,还会频道发生吗?
所以宽容既帮助了孩子成长,也让家长脱离了错了骂,骂了再错的无奈循环。
通过家长的帮助,孩子懂事了,能干了,会做了。
那么孩子就有了掌控力,胜任力和自信心。孩子成长了,家长也就解放了。
五、总结
张爱玲说:出名要乘早。我说:孩子犯错要趁早。
因为越早犯错,越早得到纠正,犯错的代价就越小。
对孩子犯错宽容一点,家庭氛围温馨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