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典句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冷。

注释:

系: 联接。

短篷: 带篷的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 “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 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 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春日出游诗。诗歌通过描写诗人春日拄杖出游时系舟古木、过桥赏景的经历,以及对杏花雨、杨柳风等春日景物的细腻感受,展现了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和诗人悠闲愉悦的心境。

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点明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方式。“古木”描绘出环境的古朴幽深,“阴中“强调了环境的静谧清凉,“系短篷”则表明诗人是乘船而来,且停船靠岸。

一个“系"字,将小船与古木紧密相连,给人一种闲适、悠然的感觉,暗示了诗人对此次春游的期待和愉悦心情。

次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即藜杖,是诗人辅助行走的工具。这里说“杖藜扶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藜杖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忠诚可靠的游伴,默默地扶持着诗人前行。“过桥东”则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他挂着拐杖,悠然地走过小桥,向东走去。

桥东和桥西风景或许并无太大差异,但对于春游的诗人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境和感受。

三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描写了春雨的轻柔细密。“沾衣欲湿”生动地表现了杏花雨似有若无的特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丝丝细雨轻轻触碰衣裳的奇妙感觉。

“杏花雨”点明了此时是清明前后杏花盛开的时节,春雨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盛开的杏花,使花儿更加娇艳欲滴。

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着重描写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吹面不寒”直接写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感受,让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舒适,没有一丝寒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