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最近参加的家族系统课程,有些对我来说蛮重要的感受。
小时候,爸爸喜欢喝酒宴请,月初刚拿到手的工资,很快就花在喝酒请客上,月中捉襟见肘,月末家里揭不开锅,爸妈因为没钱花而互相指责争吵。
在我的小家庭,老公常常觉得我浪费钱、败家,和我争吵,我一直认为是因为老公在生活节俭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我俩花钱观念不一致,是老公抠门才导致争吵。
我觉得自己花钱方式和爸妈不一样,我会理财,会做家庭长远经济规划,觉得在花钱方面,我比爸妈强多了,事实却是,与爸妈当年一样,我和老公常常因为花钱吵架。
本次课程中,当我说出长久以来伴侣之间为花钱发生争执的困扰,同时辩解:“我知道花钱适可而止,不会花到家里没钱用的地步”,亲耳听见自己说出的话,我有些停顿、愣住了,那一刻,我看到了另一个自以为是的我!
一个我脱口而出,另一个我亲耳聆听——在同修邀约课后小物件排列练习中,作为来访者,我有同样的听着自己说出口的话,把自己说愣住了的瞬间。
我发觉课堂反馈挺重要的,现在我可以逐步做到少防御、少遮掩、少修饰,只是静静地、真诚地打开心扉,将内在和盘托出,许老师当下的回应好像一束光,照亮了幽暗的盲区。
就像在医院诊室里,我向医生真实描述身体的困扰与实情,他也会通过望闻问切,给我最适合、最需要的帮助和疗愈。
在课程中,当我真实地表达不想长大,因为有时同事要我帮忙,我会觉得是对方不负责任,而我被迫替他承担,有不自由、不耐烦、委屈的感觉;与爸爸相处时感觉不舒服,会有被剥削的感觉,许老师回应我,那是我的内在小孩呈现的状态,老师的提醒让我与内在小孩间有了缝隙,有了空间,当下成年的我会如何回应孩子部分的我呢?活在当下,是否意味着去真实地体验在不同自我间切换的我?
家族包裹的练习中,我有时是内在小孩,有时是成年人,有时又赶鸭子上架,成了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家族系统整合者,有时哭哭啼啼,有时冷眼旁观,有时温情脉脉……
很庆幸我有可以切换的能力,并且发自内心喜欢具有这个神奇能力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