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车上,莫名有一股落寞感。这种感觉来源于对工作的迷茫以及个人能力的担忧。“只有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游”,失业危机感强烈。未来的路,像数学几何里的X(未知数)。
前两周,利用周末的时间参加了一些活动,创业周末以及She Leads举办的交流会,活动规格都比较高,和外国友人在一起也很亲切,过程中确实也见识到一些平时没见过的东西;可是,心里总有一种空虚的感觉,看着别人侃侃而谈,心里很慌,有一种无力感。
我后来想了一想,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觉?简单罗列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 语言障碍。俗话说“功在平时”,肚子里的墨水少了,空有肉体,缺少了灵魂。此时想到蔡康永讲过的一句话“你18岁的时候不游泳,到了18岁有游泳的机会,你只能说‘我不会耶’;你28岁的时候不会讲英语,到了28岁,有一份很好的外企工作,你只能说‘我不会耶’”。那一刻,脑海里满是“我要学习、我要把英语学好、第二语言太重要了……”
2、 格局不同。说实话,在人生的阅历中,我自始至终都是平平淡淡,平凡无奇,见识始终是不够的。说自己有种自卑感,也不为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觉得别人什么都比我好,都比我优秀,乃至有时极端一些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感受,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我不想否认有原生家庭的影响,曾经很少受鼓励于认可,才会在现在的任何时刻,都想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是的,我很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始终有价值。
3、 信息差异化。平时也算和这些社群里的人交流比较多,大多谈到的都是自己在创业、投行、金融、建筑、银行,属于自媒体、技术员、稳定岗一类,而这些都是我自己所喜欢却不敢涉足的,心里会有一丝仰望。像我们做销售、做培训的,特别是在教育行业的人士很少。这样的分类,势必会有一种分割——讨论话题始终是不在一个频道,不在同频的交流,自然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4、 个人技能不扎实。其实说来说去,不管是自卑也好,羡慕也罢,都是因为个人能力的不足而引发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肯定会因为一个事情有其他的并发症。这种症状,一旦发作,特别像是小虫子在侵蚀你的信心,一点一点直到你怀疑自己,直到你觉得自己毫无优点。
5、 交际能力的限制。有时自己觉得已经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问题,至少懂得与人如何沟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是讲的头头是道,可在某些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一种手脚无处安放的焦虑,至少会想快点逃离。这个时刻,可能会下意识的掏出手机看一看,让别人觉得你是能够融入的,是的,的确有自欺欺人的错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看穿。
许多事情,我们或许看到了表面,内心如何激荡、挣扎,外人无从知道。有的事情,也只想说给自己听听而已;自救,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因为,我们经历过太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感受到随之而来的失望。
每个阶段,这种感受会形成一种催化剂,作用就是让你愈加成熟,愈加懂人情世故。
我不想长大,因为我想更加深入的享受孩子的单纯。
可是我又不得不长大,来面对这不知所措的世界,来履行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