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总结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底层家庭放弃教育,中产家庭过度焦虑,上层家庭自由选择。”中国的教育大致可分这样三层。
旅美作家万维刚曾这样说过:“底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中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艺术品,以提升个人自身价值为目的;顶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遭世界为目的。”
这样看来,教育从孩子出生便开始分起了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其实是一种不想让孩子落于人后,不想孩子困于自己所在阶层的善意心态。也就是中国的那句老话,望子成龙人皆有之。
印度的影片《起跑线》用喜剧的手法,上映了一场父母带领孩子争夺起跑线的心酸故事。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的无奈和挣扎。
买学区房,上各种辅导班,为了孩子卑躬屈膝的讨好老师,讨好校长。这过程摧残的不单单是孩子还有家长不堪重负的心。也许在同时代的教育,中国如此,印度如此,全世界的父母都在跟阶级做着抗争。
《起跑线》里的一对夫妇,吉拉(父亲)是一名小裁缝出身,米图(母亲)是她的一位顾客,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吉拉是把做生意的好手,勤奋又聪明,从小裁缝摊做起,一路做成了服装店的大老板,赚了很多钱,家里生活非常富裕。吉拉的奋斗史俨然成了从底层阶级打拼到中产阶级的人生典范。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妻子米图自然想再上一层,跻身上流社会,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
可夫妇试图进入上流社会时,却发现光靠努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即使靠捐款坐在上流社会的饭桌上,也显得格格不入。越想融入,越刻意,越刻意,就越显得笨拙。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痕迹,脱不掉的阶层痕迹,让他们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
说到这里,必须说一下为何夫妇两人明明已经生活的很幸福又富足了,却还一门心思的想越层。原因何在,是他们虚荣吗?其实不完全是,一切根源是他们生活在印度,这个特殊的国家。
种姓制度就源于印度教,把人分成了四个不同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级之间戒备森严,分区居住,不可交往,下层人就是卑贱的奴隶,上层人的食物都不可经过下层人的手。这显然是不文明也有碍发展的,所以印度逐渐立法废除,但3000多年的历史经过,想要消除脑中的痕迹岂非一朝一夕。现在对于这对夫妇想要进入上流社会的想法我们大可以可以理解了。
现在的印度,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越层,这是教育给人们的一线希望,就如同中国的高考,让人们涌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浪潮中。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想女儿从小做起,去名校,和上流社会一起学习和生活,快速融入上流社会,从而洗掉中产阶级的痕迹。女儿进入了上流社会,打进了上层阶级,也就相当于夫妇两人成功进阶,家庭越阶。
影片的叙述形式属于喜剧,但背后引发的教育问题却是深刻而悲哀的。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功利教育越来越明显,造就了中国当代父母最大的问题,为了打破阶层而教育,伴随着以爱的名义,跟风似的行为,不断的在压缩孩子的快乐和生活主动权。而却很少去思考,做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能给孩子的是陪伴和爱,力量和榜样。可惜现在多数父母都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创造在外条件上,却忽略了做为父母的本质,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父母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高难度问题,难度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在当今社会行之困难。
不能因为社会如此,就变可随波逐流,不能因为大环境如此,就选择从流,畸形的教育疲惫了父母,伤害了孩子。时代会变,教育理念在革新,每个父母可以选择做教育的先行者,从己做起,福泽孩子,惠泽自己。
影片搞笑逗趣的剧情背后,给我们更多的是启示,教育不是为了改变阶层,而是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更好的生活。父母们忙碌于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不如做孩子的一双眼睛,让孩子透过父母的眼睛去看世界,让孩子带着父母的爱去学会感悟人生,拥抱生活,去体会、感受生而为人的快乐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