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郑芃睿而写——回忆我的初中生涯

为郑芃睿而写——回忆我的初中生涯

於恢

前两天郑芃睿加到了我的微信,我问他是怎样找到我的?他说留点神秘,其实我大约也能猜到是哪个。郑芃睿当年在班里是最注重保养皮肤的男生,他的外貌真的很接近贾宝玉,“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唯独不对女孩子体贴入微。

我跟他说,如果要翻拍《红楼梦》,我觉得你可以去演贾宝玉。他现在快上高二了,《红楼梦》早就是必读书目之一。他说想切实学好语文,但一看见字多就头晕。我说如果你愿意努力,在下愿无私帮助。他说:“您是我的老师,教了我那么长时间,怎么能称在下呢?”我说:“那我教会你什么了?你跟我学到了什么?”他说:“不一定教知识的才是老师,因为你敢于和领导讲真话。”

能被学生想起是做老师的幸福,在我看来,学生能想起我,说明他现在的老师不如我。我当年虽仅是一个初中的代课老师,但我要让学生觉得,以后他们遇到的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不如我。我要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是一座山,让他们永远都别想超越我,让他们永远只能仰望。

我平时上课从来都没有精心设计过教案,因为老师讲得再好,也跟学生没什么关系。学生的习惯是,只要没考好,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我当时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做了一次即兴演讲,我相信我发出的灵魂之问没有谁能招架得住。

我问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如果老教师的方法比较好,为什么老教师的班级也考得不怎么样?如果你们之前的老师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你们之前也没有考好?”

我认为现在的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读书少而造成的,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一个老师能在短时间内让不爱读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吗?就连孔子也做不到,何况是那些不爱读书的老师,又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看透了这一点,教学工作对我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因为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而且总是在做无用功。

其实我从未觉得自己是一个老师,也不习惯摆老师的臭架子。就连孔子也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我不爱摆老师的臭架子,也许也是受我初中班主任的影响。当年我的班主任也是二十多岁,但是他那时已经是一位父亲了,所以他经常给我强调:要适应社会,要学着圆滑。

我理解他的好意,但他是一个数学老师,他的身上缺少文人的清高与坚守。我至今还能想起他,只是因为我曾在他那里借过一本“二十五史”的节选本。既然谈到了书,那我就多写一写初中时候的读书生涯。

我在初中时有两大爱好,一是研究怎样写好字,二是到处寻找书看。比如书摊、书店、学校的图书室,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凡是我能记得住的人,都是因为和书有关。我那时看了很多课外书,基本都是班主任给我们从图书室里借的,至今还能记得的是《太平军战斗故事》和《文化苦旅》,还有很多知识性的小册子。

这个数学老师很认同读书与学习的关系,他说:“你现在看的《红楼梦》,虽然现在用不到,但是到了高中一定就能用到。”其实我并没觉得到底有什么用,只不过是为了提升文化素养而已。我和他去学校的图书室里借书时,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书,但是班主任却借了一本琼瑶的《在水一方》。

我不知道我的眼睛近视是不是因为看书,反正我自己是能感受到视力的下降。本来我站在远处看教室墙上的字都能看清,后来再看时就觉得模糊,现在我的视力是已经荒废了,不过还能不用戴眼镜。看书给了我知识,但也伤害了我的眼睛。也许世上的事本来如此,有得必有失。

我在学生时代只知道废寝忘食地看书,从来都不去关注网络,也不去关注异性。因为书上说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时我最喜欢看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都在标榜面对美女要“目不斜视”的“好男子”。就连《论语》上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既然是“非礼勿视”,那我就坚决不往女生身上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班里没有好看的女生。

如今事过境迁,发觉一切都在变,曾经那个让我敬重的班主任,现在已经变成了爱抽烟、看起来毫无朝气的油腻大叔。我到现在才看清他的真面目,他是一个贪财的数学老师。虽然这样,我笔下也会留情,不提他的名和姓也罢了。

郑芃睿使我忆起了初中生活,使我想起了我初中时的班主任。但我的班主任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反面教材,就是:我绝不做贪财的油腻大叔,我也绝不会成为贪财的油腻大叔。

当我看到曾经的学生已经升入高中时,我想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俗语。我的学生就是后浪,当然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波又一波的后浪。这是生命兴替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

如果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读书来增加生命的广度。读书使我们的生命质量得到质的提升,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比别人更有价值。至于郑芃睿在以后会变成什么人,我就不知道了,只愿郑芃睿这样一个“面如冠玉”的少年能不负青春和热血。最后就以一首诗作结吧,辞曰:

郑家少年血气轻,

骨弱肤白少才情。

唯是求学如饥渴,

只欠发奋听鸡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那是一个学生还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那边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出去打工,子女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我家是陕西汉中农村的,...
    宇多幸次阅读 456评论 2 1
  • 在咸宁巷老家搬出大晒坪边的第三年,我考上了镇里的初中。 那是一个傍晚,我们家的世交罗老师和他爱人,拿着我们村小的录...
    闲庭信步_e488阅读 588评论 7 8
  • 吴兵也许想不到我敢乘着他不在的时候把书换回来,他向来仗着自己的身高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也许是这个全新的开始触动了我,...
    川川贝斯阅读 344评论 0 2
  • 初中同学群从今年年初至今,就一直在讨论一件事:如何办好同学毕生三十周年的聚会?! 1985-1988年,我...
    爱动客阅读 1,827评论 1 2
  • 1 和同龄人相比,我略显晚熟些,所以刚入初中时,我依旧还是和小学生一样懵懂无知,仿佛青春期格外不想来我这,连带着身...
    川川贝斯阅读 324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