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三国168
曹魏与东吴的乱局6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都知道孙权继位的时候很年轻,曹操、刘备死了以后,孙权还在位三十来年。那么,这么长时间里,孙权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
孙策曾经对孙权说过,开疆拓土不如自己,要是守土拒敌,却不如孙权。尤其是,孙策临终时的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更是把孙权的品性剖析得明明白白。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走到什么高度,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品性,从日常时候当中的细节,基本上就能够看出来。
孙权本身的军事能力比曹操差很多,况且进攻坚城合肥,屡次失败,给孙权的打击是很大的。信心,是从一次次的胜利当中建立起来的。
孙权作为帝王,所作所为是要记录下来的。自己的孩子也会看到,想来孙权这些失败的事情,也会被问到。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渡过长江进攻合肥,很难成功。
孙权活着的时候,对后代的培养不是很成功,给东吴造成严重的内耗。不是说孙权的儿子不成器,是因为孙权长子孙登英年早逝,又因为南鲁之争陷入内耗。
孙权在252年去世后,继位的是孙权的第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年仅十岁的孙亮。《建康实录》记载“年七岁为皇太子,见傅相具师资之礼,大臣重之”。
东吴在孙权去世后,10岁的孙亮登基,由诸葛恪和滕胤辅政,诸葛恪掌权后对外取得东兴大捷,后来执意伐魏失败,引发众人不满,被孙峻设计杀害。
等到孙峻病死之后,孙峻的从弟孙綝掌权,期间多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死于内耗,还废了孙亮,迎立孙休。
尤其是,诸葛诞反曹魏的时候,本来是非常好的机会,却没有支持到底。作为主将,不能亲临前线,只是露个面就回去了。
本来东吴的国力就弱,有了机会(诸葛诞反魏)还没有抓住,失败就是必然的。如果当时,东吴全力支持诸葛诞,曹魏即使是司马昭裹挟魏帝御驾亲征,想打败东吴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结果作为主将的孙綝不在,虽然没有直接的责任,却应该有作为主将的气魄。至少不应该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下边的人。
本来就因为南鲁之争,东吴已经损失了不少的人才。却因为一时的失败,又杀掉了一些人才。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孙綝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比如,联合蜀汉进攻曹魏,或者是支持诸葛诞反魏,亦或者清除内部的一些杂音。哪怕是直面司马昭,消耗一下曹魏的国力,也是可行的。
(未完待续)
2028年09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