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样年华
01
请看这样一组长镜头:
上午八点半,“他”在医院值主班,上午做了三台手术。
吃饭,稍做休息,“他”又是手术中。
下午,一位护士跑来告诉说了点什么,“他”又上了手术台。
下手术台,墙上时钟指向7点多。
“他”到食堂吃了工作餐后,骑上摩托车赶到镇上一名患者家里,然后赶回医院,巡房、做当班记录,交代护士。
“他”走向值班室。
这时,镜头戛然而止。
因为镜头里的人再也没有醒来!
很抱歉,这不是电影,而是安徽一位叫方培虎的31岁医生的最后十几个小时。
这世界不但少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在某个地方,一个妻子少了心爱的丈夫,一个孩子失去了最亲爱的父亲。一对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医者仁心,让我们为方医生默哀。
02
然而,医院的上级部门,也就是区卫计委,给全区医疗卫生系统所有人员下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大家学习这位医生的作风。
通知称: “方培虎同志是一名好医生,是全区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了宣传和弘扬方培虎同志优秀的品德作风和始终如一的爱岗敬业精神,推进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加快实现健康裕安的奋斗目标,区卫计委党组决定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
有人忿而六问:
请问学习什么?
怎么学习?
学习他爱岗不要命?
抑或学习他被迫带病上岗?
还是学习他积劳成疾?
学习他过劳死?
广大医生也一致反对这种文件精神,健康活着救助更多的人有什么错,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累死?
过劳死成了楷模,真的是要用生命来工作吗?新闻中报道猝死的医生还不够多吗?
对不起领导,我们不学,我们要好好活着。
这里,发这份通知的领导的态度让人深省。不错,诸葛亮曾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因为先生以身作责,一生如此,堪称后世师表。但是也很遗憾,如果诸葛亮不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话,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要改写。
如果某领导自己身先士卒加班熬夜无可厚非,自己从不加班熬夜,却发出个通知号召医生们照做,那是虚伪。
或者某领导也知道这样这样不好,但宣传需要,或者绩效需要,发出这样的通知,那就是坏。
03
其实在教育界,发出这种“文件精神”的也有。
这位杜继春老师,身高1.8米,平时身体较为健壮,但就在短短的几日走完一生。
报道说在3月5日的时候,杜老师有些不舒服,3月7日上完数学课就倒在教室里。送到医院不久,中午就得到噩耗。3月8日,举行了葬礼,3月13日,教育局向全市教育系统发文学习。
杜老师走了,大家心痛万分。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同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没有必要为了上一节课丢掉性命,不值!
我们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学生的命只有一次,要珍惜。
老师的命也只有一次,也要珍惜。
这是不久前的新闻,42岁当属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报道说体检时刘老师就检查出血压高、血脂高,但她却未曾在意过,总觉得自己像个无坚不摧的铁人,学生的成绩比什么都重要。
1月10日,正在出卷子的她突发的心脑病,手中的笔滚落,不到半天她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最爱的学生和刚上一年级的儿子。
学生还有新老师来带他们,好心疼那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没娘哪!
人的身体也有极限,感觉不舒服不要硬撑,长期透支要出大事。
撒手人寰的是“模范”,留下的是年迈的爹娘,无助的妻子(丈夫),年幼的孩子,后半生怎么办?谁来替你尽孝?谁帮你撑起小家?孩子的抚养教育谁管?
方医生和杜老师、刘老师的敬业,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但最终也未能对患者和学生负责。
医生和教师都是血肉之躯,长期加班加点,终有一天会吃不消。那些接二连三倒下的,都是一条条人命啊!
但某些医疗和教育主管部门,你们关注医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吗?发出号召大家学习他们的牺牲精神,这是道德“绑架”,违反人性,其心可诛。
不是不要敬业,不是不能奉献,但敬业奉献不能无止无休!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我搜了一下某地区道德模范的资料,其中有些先进材料看得人头皮发麻:
恕我直言:前面的看得脑仁疼,最后一个看得人周身寒意。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中说,人们所谓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由天赐的运气或自我的精明巧妙构成。这点提醒了我们,那些将奉献的道德挂在嘴边、无视个体利益的,往往是既得利益的一方。
我们只想问问:
方医生的后事安排好了吗?
家属的慰问和抚恤是否办好了?
是否采取了什么措施保障医生的合理休息?
类似的事件能尽量减少发生吗?
最后,有关部门不要再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样的道德模范了,那些以损害健康和亲情为价的道德荣誉,那些以死换来的满天飞舞的纸钱和滔天漫海的敬意,不要也罢!
先好好活着,再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