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你回不回家?”
最近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过年……是啊,要过年了,可惜我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为什么呢?也许是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旧符都是是对联的前身。新桃就是刻着的神荼、郁垒两兄弟名字的桃木牌,辟邪镇鬼用的,后来人们嫌麻烦,就用画像来代替。对联似乎是北宋初期才出现的,据传后蜀孟昶所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第一副对联,北宋以后就很普遍了。
那时候,每到腊月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在那天,人们就会打扫、收拾好房间,备好各种食材、包好饺子等等。等到下午,人们都会把旧的对联撕下来火化,然后再换上新的对联,贴好对联,再在大门口挂上大红灯笼,要过新年了。
等晚一点,太阳下去了不久,月亮也刚才出来,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一片孩子们地欢声笑语中,大人们也是满面春风,互相道贺着。
大约七点多会儿,一堆小孩子,你拉着我我拉着你,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在路旁去烧香烛,为了迎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
孩子们大抵是讨厌的,因为要穿着刚买的新衣服跪在地上,会弄脏新衣服的;大人们也许是没有新衣服的顾虑,倒是很虔诚,恭敬地叩拜完,在爆竹的轰鸣声中回到家中,把代替着祖先的裱纸摆在正堂桌上,以供每日三餐祭拜。
等一切完毕,就准备吃年夜饭了,这才是小孩子们喜欢的,在一边狼吞虎咽着一年里难得的美味佳肴(那时候农村生活水平低,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改善一下),一边看着新年晚会的笑笑闹闹中,吃完了年夜饭。
接下来,就是鞭炮齐鸣,烟花璀璨的时刻,孩子们捂着耳朵跑来跑去,嘴中犹自欢乐地嬉闹着,不知不觉,鞭炮声沉寂了,烟花落幕了,除夕夜也就过去了。
等到新年初一,就是给家中长辈拜年,孩子们开心地给跪下给长辈们磕完头,等到拿到红包,就兴冲冲地、急急忙忙地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炫耀,共同分享喜悦的心情。
初二就是跟着父母给外祖父母拜年,母亲的姐妹们也会来,会有很多的孩子们,一起玩的不亦乐乎,不过晚上不能留宿,必须得会自己家。
等到了初三就新年差不多结束了。初三下午,就得送祖先回去,这次可就远多了,得送到坟地去,孩子们跟着大人,拿着香烛裱纸,走好久到了坟地,挨个把每位祖先送完,才能回家。
然后就是孩子们最不想面对的,准备准备要开学了,这估计是天底下孩子们最不想听到的噩耗了。
小的时候,看到到过一个故事,不是年兽,是夕兽。这个夕兽长着青面獠牙,眼睛就像铜铃,嘴巴就像大盆,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夕兽就会肆虐人间,无恶不作,人们苦不堪言。上帝派神将年下界驱除夕兽,英武不凡与夕战斗了多次,在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了夕的弱点,怕鞭炮的轰鸣声,最终年让人们找来鞭炮,驱逐了夕兽,年回到了天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神将年的英勇善良,为人们驱除夕兽得以阖家欢乐,把每年最后一天叫做“除夕”。
瑞雪迎来今岁好,春泥早啄气弥新。
已经三年没有回去过年了,嗯……明年就回去,回去过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