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在幼儿园一切都好,公立一级一等幼儿园,就一点不好:教师不够。但由此导致的病痛却不止于“教师不够”这么简单。
一、病的由来
教师不够的后果就是班级频繁更换新老师,我的孩子所在班级不幸得很,从幼班开始到中班,每学期更换一个配班老师,到现在已经更换第6个老师——看这个架势大班还得换老师。
因为换老师的事情,孩子很忧伤,又得重新适应不同的老师——万一换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怎么办?事实上孩子就是在不断地失去喜欢的老师中度过这几年的;家长很被动,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又得重新开始;幼儿园班级工作陷入混乱,不仅老师之间合作还需要磨合,新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熟识和情感培养要从头开始,甚至影响到了所在班级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病情加重
新来的老师,对班级、班级工作和孩子们都还不熟悉,现在孩子所在班级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更别谈家园合作的问题了。
我实在是憋不住,就这种情况,有话和该园的园长说,还好该园长(实际上是副园长)也是熟人,所以我直接问:为什么这个班频繁更换老师?——当然,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所在的班级,恐怕我也不想多事——
没想到该同志一副涉世颇深、经验老道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呵呵呵,很正常。我们人不够啊!
人不够,当然是指教师不够。姑且不说,作为所在县唯一一所一级一等幼儿园,教师不够是不正常的,频繁更换班级配班教师就更是一种病了。
三、病入膏肓
教师不够,这是幼儿园的现状,公立一等幼儿园也难免教师匮乏的窘境,毕竟现在全国幼儿园教师缺口有几百万之巨。所以幼儿园缺教师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把教师不够和一个班级如此频繁地更换教师视为一种正常现象予以轻猫淡写,不屑一顾,我不禁要说:这个幼儿园和幼儿园的管理不正常,幼儿园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一个一级一等幼儿园频繁更换教师是一种病,一个一级一等幼儿园的某个班级频繁更换教师是得了癌症,癌细胞会蔓延,直至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停止下来了。所以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从幼班到现在换到第6个老师——事实上,单幼班就换了三个老师——看这架势,不换满十个不算数。
频繁更换班级教师这种病不根治,祸害无穷。
四、病有良方?
病或许无良方,但是至少应该想办法缓解病痛吧。如果不仅不好好治,还殃及池鱼,让病原扩散就不应该了。
我直言不讳地说,本着为了孩子,也出于家园共育的角度考虑我确实有几点建议想要对幼儿园说:
第一,幼儿园教师不够这个现实很难改变,但是忠心希望已经稳固的班级教师队伍不要频繁更换,最好的方式是“补空法”。
哪个班缺了老师,从外面补进去,这样就不会殃及其他班级,比如新来的这个老师去那个缺教师的班级,而不是先挖掉一个班的老师去那里补,再把新老师补到被挖的这个班——同志们看到了吗?一个人的罪,非要两个人来受,这是有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差点冒脏话)。
“补空法”可以更好保障班级教师队伍的稳固,不然孩子和家长,包括老师都很被动,无论是家长、孩子还是新老师都必须重新建立良好关系,非常不利于家园共育。
虽然,看起来换老师是幼儿园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换老师,我们之前建立的良好家园共育网就被打破了。说真的,家园共育工作不容易做。园方一句“幼儿园有自己的考虑”就搪塞过去,置家长和给孩子的感受于不顾,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也有违一个一级一等幼儿园应有的姿态。由此可见幼儿园对家园共育这件事其实并不重视。
而且,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一个一直陪伴孩子3年的教师,一定能更好地和家长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因为我们不但良好关系已经建立,而且彼此都熟悉,也非常熟悉孩子了,沟通起来也很舒畅。
第二,如果不得已必须换新老师,我们也希望幼儿园或者班级能够主动采取措施,意识到重建家园共育网络的重要性。
频繁更换配班老师, 军心必乱!
不得已更换配班老师,幼儿园或班级要主动通知家长,介绍新教师情况,留下联系方式,帮助相互了解,促进家园共育。频繁更换老师,会让家长和老师对家园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怠惰,家长会认为反正老师留不久,又会换老师的,没必要留下联系方式,反之,老师也难免会这样认为,于是彼此也没什么好说的,相互说不上几句话,过客般走了。
第三,如果频繁更换老师是正常的话, 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方式。比如我前面说的“补空法”,而不是某一个班一学期一换,至少我认为这不能算正常。
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是非常愚笨的。西墙可以补,但是为什么要把东墙也挖得千疮百孔呢?这真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这学期孩子所在的班,又换走了一个老师。孩子在这种不断地失去刚刚喜欢上的老师的过程中一直走到了中班,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否还要延续到孩子幼儿园毕业。我希望幼儿园在面对孩子和家长的时候能够有那么点心动:频繁更换一个班的配班教师的时候是否有为孩子考虑过呢?
幼儿园或许有一千种理由解释,但我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孩子,能否不要太折腾?
我们也相信每一个新来的老师都会尽心尽力,但是如此频繁地调动,再好的老师也让家长和孩子都不敢去爱呀!!!
果然是幼儿园病了,病根在幼儿园。但是能治病的良方却没有找到,用什么药?用谁开的药?还不知道,这药自然是“师资”的充实,但国药还没有足量配额供给,已生产的药也因路途不平,多有流失。可能还加上“用药”体制的限制,幼儿园只好自己乱治,导致问题不少:苦了孩子、苦了家长、苦了教师,也苦了管理者,但终究还是苦了孩子。
第四,频繁换新老师,对班级教师队伍的合作共育也是相当不利的。
这点,我想每个带过班级,和配班老师合作过的老师都有深刻的体会。除非工作上、性格上合不来,不然没有老师会愿意这样频繁地换工作搭档的。每一次换老师,老师们之间也要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老师进行性格和工作方式,甚至育儿理念上的磨合。这三方面任何一方面发生冲突,都足以给幼儿园班级工作带来噩梦 ,而最终遭殃的是孩子和家长。
第五,搭配配班老师需要综合考虑,周全为是。
配配班老师不能只考虑人手(教师)够不够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教师性格、专业能力、教育理念、合作意愿等等,这其实也是为班级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考虑。因为我自身也是专业幼教出身,难免犯职业病,喜欢对幼教多说几句,但我们有共同点:一是为了孩子,二是为了教育,三也是为了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我也就无须讳言了。
第六,关于顶班实习生的一点小建议。
经过几次观察,个人觉得孩子所在班级刚来的实习的老师,经验还是比较欠缺,送孩子到门口或者接孩子的时候不会主动迎接,不会主动和家长沟通,也没有要沟通的意思。有一次接孩子的时候,甚至看到她们坐在孩子的板凳上玩手机——送孩子的时候那么多孩子和家长,这种行为无异于给幼儿园抹黑。我相信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幼儿园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还是疏忽太多。
我觉得接送孩子时老师的表现是对教师素质和幼儿园管理的考验。虽然是实习生,但是毕竟也代表了幼儿园,代表了幼教专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