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陪孩子玩,无意中碰到了她一下,她很不高兴的说:嗨,你碰到我了。我说我不是故意的。结果孩子居然蛮横起来,非要让我道歉。我觉得孩子有点得寸进尺,也较劲儿不道歉。最后,孩子又用了“哭”这招。本来我是不怕的,可迫于孩子爷爷奶奶的压力,也怕孩子哭多了身体不好,我还是妥协了,跟孩子说了“对不起”。
我把这件事和孩子的爸爸说了,他觉得孩子的做法是对的。他说不管是孩子或者是成人,你碰到别人,就应该说对不起。虽然我肯定孩子爸爸的说法,但孩子强烈的要求我道歉还是让我不舒服。对于道歉这件事,大多数人来说,总是习惯按着别人的头,要求别人道歉。我想起来奥运会的时候,因为霍顿嘲笑孙杨,全中国人要求他给孙杨道歉。但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要求别人给自己道歉呢?道歉之后呢,拉拉手,又是好朋友?是不是有点幼儿园思维的幼稚感觉?我所知道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思维,总是要分个对错,认为别人错了就硬要求道歉。但我想如果不分对错,这件事还可以怎么思考和处理呢?
我觉得,当别人碰到我,或者对我造成一些不严重的伤害或者影响的时候,首先情绪上我可能会非常不舒服,不管是被别人嘲笑、冤枉、或者说三道四,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都是精神上受到伤害和折磨。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维权意识很强,别人一点点的错误,哪怕是无意的一句话,都要求别人给自己道歉。可是为什么那些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的伤害,就不能对别人宽容一些,理解别人一些呢?中国有句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理解别人,原谅别人的错误在现代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人都在计较的社会真的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可能我们已经忘记了。
2
前段时间认识一位朋友,在微信里一起聊天交流,互动的很快乐。但后来因为一些事,一直没怎么联系。但在我心里对于朋友,只要我认定了,那就永远是朋友。虽然因为忙碌疏于联系,但心里还是惦记的。于是,我主动发了一条祝福信息,结果过了一会儿,收到一条不咸不淡的回应。我忽然感觉很失望,我心里的惦记、对于朋友的一种感情好像被轻视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过敏感,对于别人的回应要求太高。或者是没有考虑到别人,不清楚别人的情况。我忽然意识到,在别人的世界,你只是外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太让自己对别人有影响,你真当你是谁呢!
3
范仲淹有句名言,初中我们就学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琐碎的生活,面对亲人或者其他人随意的一句话,我依然做不到。当别人无意中说出的一些话戳中了自己的心,依然会难受痛苦、心情低落。有时候明知道,也意识到问题,意识到自己的不快乐,但就是快乐不起来。羡慕太阳的温暖,却始终暖不起来。害怕月宫的寒冷,却依然独处难过。快乐真像一种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比其他任何技能更不易习得。人们评价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这种评价更像是一种否定,在快节奏的社会,多愁善感是多余的,大家都很忙,没有人会关照别人的情绪。既然如此,那就自我关照,自我修复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