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案例
案例一:陈大伟教授柿槟小学观课议课实录
时间:
一、授课教师李娜谈自己的研修主题与设计教学中的困惑
二、李娜老师上《火烧云》一课
课堂实录
三、苗校长主持本校教师议课,陈教授参与一些问题讨论
(一)苗红霞副校长(关注侧重点:教师教学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方式与评价)
陈教授,听了李老师所教的《火烧云》一课,有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第一,学生课堂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有价值,有的没有价值,这时我们教师该如何处理?
第二,当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某段内容进行学习时,发现学生喜欢的段落不一致,该如何处理?
第三,对于写景的文章如何教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学习情境中?虽然有时也知道让学生用朗读方式解决,但有些学生通过朗读还是不能很好想像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这时该怎么办?
第四,我认为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将关注学生只落实在嘴上而不是行动中。如:课上一位学生将“一条蛇”说成“一只蛇”,又说“蛇跑着跑着”这样说很不合适,但老师却没有听出来更没有给学生指正。
(二)张小娟老师(关注侧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1、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书中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那幅图上火烧云似乎呈现为一匹狼和一头鳄鱼即将战斗的场景,教师如果以此插图为突破口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相信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学生的语言也将得到发展。
2、教学中教师有明显的两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两次提问的设计,我认为教师应该在一次提问、朗读后把有关火烧云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免出现学生在二次提问时重复了简单的一次提问中的问题;二次阅读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或别人提出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节约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3、教学写景的文章教师应该比学生的语言更丰富,给学生想象“颜色多、形状多”时以语言上的指导。
最后,我想问陈教授,《火烧云》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肯定与精读课文有区别,那么您认为就本课李老师引导的度与量来说,是一节合格的课堂吗?
陈教授(笑):那么你认为呢?
张老师:我觉得引导得多了点。
陈教授:这就是每个人的习惯问题,没有标准的好与坏。有的人习惯吃煮鸡蛋,有的人爱吃炒鸡蛋。只要你觉得习惯,有效果就可以,不需要刻意模仿了别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三)韩佩老师(关注侧重点:写作顺序出现的时机)
1、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更有兴趣主动学习,如果说课前针对课题提问中“火为什么会烧到了云?”等问题是学生的第一反应还不太成熟的话,那么读课文了解内容后提的问题更有价值。
2、于细微处见教师功底。课堂中让学生回顾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见教师平时的教学中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交给了学生许多学习的方法。
3、充分体现我校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能力培养的校本研修课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在朗读中感受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变化的形态。
4、课堂教学要注重细节,注意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课堂中教师问道:“你们能说出一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吗?’”学生见也没见过怎么能说出来呢?我们是不是能这样问“你能再说出一些你见过的或者你知道的颜色吗?”这样问学生肯定会说出更多的颜色,如:天蓝、柠檬黄等诸多颜色,教师可接着问“我们见过的、知道的就这么多颜色了,那所谓的“见也没见过,说也说不出”的颜色是不是就更多了呢?”从而让学生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多。
5、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如课堂中学生说到“一只蛇”时,教师没有评价。
陈教授:既然你们都提到了“一只蛇”,那我们现在就有必要问问李老师,看她当时为什么没处理?
李老师:当时我太慌了。
陈教授:你为什么会慌?
李老师:因为课前出了一点小意外。
陈教授:如果课前没有出现意外,在平时你的课堂中是否出现过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李老师:出现过,但很少。出现的话我会让该学生将所说的再重复一遍,问其他学生“对于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听出了什么?”或者我直接给他指出来。
陈教授:刚才李老师说的很好,其实作为教师走进课堂,我们就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带着情绪走进课堂,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如在这里当学生说错时,教师可追问“真的是‘一只蛇’吗?你见过蛇‘跑着跑着’吗?”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6、韩老师:课前李老师让我们帮助她关注此课的写作顺序是放在课前处理还是放在课后处理好?我个人认为李老师放在课后处理这种方法还是很到位的。
陈教授:那让我们问一问李老师原来怎么设计,这节课为什么这样处理?效果如何?
李老师:此课前面教过几篇写景文章,教学第一课《观潮》时,写作顺序比较清楚,我就设计了先读课文,了解课文的顺序,再深入理解课文。但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并且阻碍了学生对下文的学习,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三课的时候,我调整了顺序,先对课文有深入的了解之后,再谈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生比较轻松的就总结说了出来。我想是不是一些文章写作的理解,我们放在对课文内容理解之后进行,学生思路会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