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姑苏城中,探寻风雅“宋”,宋塔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这些保有宋代遗风的古塔,矗立千年,作为地理标志,联结起繁华姑苏的古与今,为寻宋提供了具体的物理空间。
虎丘是古城苏州的标志性景观,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它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和众多的古典园林共同组成了苏州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名片,如今已经成了古城苏州的象征。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苏东坡的这句千古名言使得虎丘更加名扬天下。苏东坡口中的“虎丘”,即是虎丘山。虎丘的点睛之笔,即是虎丘塔。
云岩寺塔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虎丘塔”。它坐落于虎丘山上,塔身倾斜,如一位歪着头的长者,看四季轮替,看花开花谢,千载春秋倏忽过,它自岿然看人间。
因此,风雅“宋”寻塔之旅,无论如何都得再去看一看虎丘塔。而且,虎丘的古迹很多,人称虎丘十八景,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应当再一次去感受一番。
虎丘南门入口处的两排银杏树泛起金黄,银杏树“缝隙”中央的虎丘塔与“吴中第一山”的牌匾,都隐在金黄的秋色之间,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巍巍古塔的引导下,沿石级登上山腰,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
眼前顿觉豁然开朗:稍有倾斜的巨大磐石,平坦如砥,可容千人,如大刀阔斧劈靴而成。圆洞内崖壁上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壁另一侧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
虎丘虽为弹丸之地,却能小中见大,有深山幽壑的意境,故区区小丘竟敢与天下名山巨峰争胜。
虎丘塔的最佳拍照位置不在塔前,而在剑池对面的小山岗上,那个位置才能看出斜度。
弯弯曲曲,过“天下第三泉”,从雪浪亭北穿过圆形门洞来到了虎丘塔下,抬头看,这斜塔斜得已是很明显,肉眼可见,感觉到随时都会倒,古代劳动人民真的很厉害。
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就建在山上的云岩寺内,它始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初(961年),是宋塔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实物。虎丘塔塔先随寺名,后来寺毁塔存,塔遂随山名。
千年古塔耸立于虎丘之巅,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老而不衰,千年一瞬,斜而不倒。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未进苏州城,先见虎丘塔”的说法。
千年历史的虎丘塔,在一树灿烂的银杏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古塔与古树,相得益彰。
这座塔47.7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七层八面,内外有两层廊柱,每层只以楼层和外壁联系,较以后将楼梯砌于塔体内的结构方法更为古老,还保存了唐代以前空筒式结构的一些特点,许多局部手法表现了唐、宋建筑手法的过渡风格。
观其外檐,可见每层转角处,均砌作圆形倚柱。每面正中均辟作壶门状拱门,斗拱塔檐做法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制度相符合。
塔身内壁外圈角柱中段饰以束花,保存外来装饰的成分较显著,是其他塔柱所少见。这种装饰柱子,在唐代以前的石窟中可经常看到。在回廊内侧塔柱外壁上,塑饰出许多形式的花饰,有勾栏芍药等花卉,还有勾栏湖石,是现存较早的独立陈设假山湖石的实物形象。
塔身自明代起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到现在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无论远观近赏,都已经斜得肉眼可见。
曾经的江南名塔中,南京的报恩寺塔毁于洪杨战火,杭州的雷峰塔倒于人为拆砖;只有虎丘塔倾斜了几百年,却仍旧坚强地巍然不倒。“中国第一斜塔”,名不虚传。虽然它也被称作中国的比萨斜塔,但是比起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虎丘塔的历史还要早上两百多年。
据记载:明代虎丘塔就已经明显倾斜。明末崇祯十一年,在修葺第七层时,采用了纠偏措施,所以向后山倾斜的虎丘塔,塔尖趋势是向前山偏的。据介绍,虎丘塔的倾斜是由于塔基地带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塔基的南面地质结构以岩石为主,地质坚硬,北面主要是泥沙,地质松软,所以塔身向东北方倾斜。1981年用钢筋混凝土对塔基进行了维护和加固,改善了塔基的自然结构,避免了古塔继续倾斜。为了保证安全,早已禁止游客攀登虎丘塔。
如今,细看还是能看到虎丘塔外围的钢筋,但是并不影响着虎丘塔的外貌。
站在虎丘塔前四望,浩渺开阔,方圆百里,都在指顾之间。虔诚凝望,多么希望它能以倾斜的姿势,再屹立个几千!只是不知,几千年后,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