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出生以后,我就开始琢磨着如何给她攒钱。她一出生,外公外婆和奶奶就各自给了一笔大大的见面礼。亲戚朋友纷纷来看望,也给了不少礼金。等她出了百日,我看看抽屉里的钱差不多有5、6万。
面对这笔意外之财,我首先的想法就是:攒起来,别花掉。可到底要怎么攒,是一脑门浆糊。
老妈建议我直接存成定期,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被我花掉,另一方面也能得到不错的利息。那时的利息不低,3年期大概5%左右。
我小小算了一笔账,如果存三年,差不多能拿到近8000元的利息。于是我就按照老妈的建议,拿到银行存上了。
我到了银行后,银行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其实是穿着同样制服的保险公司员工),向我推荐了一款所谓的理财产品,说收益比三年定期高许多。
那时的我没有任何理财知识和防范意识,居然就相信了。然后,这些钱全都变成了一份具有理财功能的保险。等我存完了钱,才发现产品说明书上写着,并不保障具体收益,而且钱要十年才能取出。(这里要吐槽银行和保险公司一万字。)
于是,这5万多块钱,就变成了一个毫无用途的保险产品,一直到三年前才被取出。取出时利息还不到一万元。(这里再吐槽一万字)
之后,我就吸取教训了,到银行存钱先问清到底是什么,是银行理财还是保险产品,是保本收益还是不保本收益。搞明白了以后,再填相关单据。
言归正传,继续说压岁钱的事情。
虽然被忽悠了5万,但每年年底,亲朋好友给孩子的压岁钱也总要有6、7千元。这部分钱成为给孩子理财最重要的来源。
钱虽然不多,但如果能好好打理,等到孩子上大学时,也足够支付她的教育金。左思右想之后,我决定给孩子买成基金。
那时基金投资刚刚兴起,大家普遍的认识是:基金既比股票风险低,又比银行存款收益高。听起来好像很完美啊。
于是我给一个自称“基神”的朋友打电话,让他给推荐一只基金。他想都没想,直接告诉了我一只基金的名字,还信誓旦旦对我说:不用担心,包你能挣50%(还好,他没对我说能翻一番)。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时正值牛市,刚开始投进去时着实涨了一些。正在我暗自得意之时,熊市来了,基金开始大幅跳水,不仅很快就把收益亏了进去,本金也损失了不少。最后我忍痛割肉离场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是我第一次投资基金的感受。
既然买基金也不靠谱,我就只好回到存款的老路上,老老实实每年把女儿的压岁钱存进银行。
直到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那时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高达7%,比五年期银行定存还要高出1%。而且还能随时取用,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我把到期的存款一股脑都存进了余额宝,每天看着十几块钱的收益到账,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但好景不长,余额宝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自己的手欠,只要余额宝里有钱,就忍不住买买买。其次是收益也开始每况愈下,到2015年降到了4%左右。我又开始不满足起来。
而这时,国内A股刚好又进入了一轮大牛市,看着朋友天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股票收益,我羡慕的直流口水。
等2015年6月,连滚带爬从股市跑出来,女儿的压岁钱一分也没变多(还好没有亏进去)。
再次失败的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学习理财知识。一开始摸不上道,病急乱投医,各种理财网站、博文、APP下了一堆。大到世界经济格局,小到股市K线图,各种理财知识把我搞得晕头转向,根本不知该往何处努力。
在苍蝇般乱投乱撞过程中,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比起大而化之的经济趋势理论和故弄玄虚的K线动态,价值投资让人很容易搞明白。
简单来说,跟女人买衣服是一个原理:只有换季打折的时候才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衣服。
通过价值投资理论,我一点点深入到了股票、基金、保险等投资领域,才逐渐明白自己原来那种买股票和基金的方式,跟赌博没啥区别,都是等着撞大运呢。
理财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个实践。鼓起多次被割肉的勇气,我又开始了新的实践。不敢拿女儿的压岁钱去买股票,而是把这些钱分成几份,开始定投指数基金。
2015年股灾之后,整个股市哀鸿遍野,各种低估的股票和指数基金俯拾皆是。我参照估值,从估值最低的指数基金里选了几只开始定投。先是采取大额定投的方式,把女儿多年的压岁钱分成12份,每月投入1/12,用了一年的时间消化掉这些积累的资金。然后,又把新收入的压岁钱,采用每周50元的方式持续定投。
台湾基金教母萧碧燕曾说:基金要傻傻的投,聪明的卖。所以,从定投开始到现在,我坚持不看盘,只定期关注基金估值,如果低估就继续定投,如果高估了,就停止定投,视情况继续持有或者卖出。
到这个月,我看了一下最早定投的基金,一年多的时间,收益已经达到30%。但是,由于这只基金还没有到达卖出的时机,所以我还继续保留着,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女儿的这只金鹅,终于快到下金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