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菲茨杰拉德就是盖茨比本人,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他24岁从文坛横空出世,挥金如土,纵情享乐,直抵人生巅峰。1940年,年仅44岁的他因酗酒心脏病突发猝死。
在这样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 他有一个重要角色,是我不了解,却也好奇的,就是作为父亲的他会怎样对待女儿。这本书中收录的是他写给女儿的信,从她12岁一直到19岁,70余封。这段时期也是菲茨杰拉德的人生低谷期,负债累累,债务缠身,他被迫和妻子、女儿分居三地,这位天才最终做起了好莱坞商业规则下的打工人。他在信中也会聊到,为电影遭禁而愤愤不平,为合同续约而拼命表现,为卖掉剧本激动不已。
这样繁重的生活压力,让他表现地更像一位普通父亲,一边絮絮叨叨要女儿节省开销,一边又竭尽所能提供女儿足够的生活费。他会有些爹味地教育女儿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成为只会玩乐的“闲人”,又会在拮据的生活中竭尽所能为女儿安排圣诞节舞会,暑假的欧洲行。潇洒如菲茨杰拉德,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为老父亲的一面。
14岁时,喊她小傻瓜,说自己是“最最完美的老爸”,鼓励她遇到困境终究会撑过去,未来行事会更加稳妥;15岁时,催她读法语书籍,希望她选修物理和化学,分享自己的伤痛和人生体会;16岁时,称她为甜心,”漂亮的小姑娘“”翩翩天使“,这段时间似乎是他好莱坞发展颇有突破的一年;17岁,担心她的升学,苦口婆心地说“关于90%的事情,我们都想法一致,除了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记得把最清醒的时间段留给学习”,他开始会跟女儿深入聊他的婚姻失败,前途迷茫,他不惮向女儿展示自己的情绪,包括脆弱、厌倦,时而自我怀疑时而极度自恋。18岁时,他开始跟女儿深入聊文学;19岁时,当女儿陷入爱情中,他会追问“他独立自主吗?他有魄力吗?有想象力和善心吗?他读书吗?他除了享受物质与猎杀鸭子外,还爱好某种艺术、某门科学或其他的什么东西吗?简而言之,他有没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令人很想与之共度终身的人?”(我很喜欢这段提问)
我很难将这些信件跟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联想到一起,他的小说有一种时代的韵味,认真的癫狂,但是这些信的背后只是一个唠叨操心的父亲,无奈、伤感,细腻,温柔,毫无保留。菲茨杰拉德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可以抓住读者的心,却得不到女儿的重视。他抱怨道“按照稿费来算,这封信值4000美元,既然它只为你而写,而且包含这么多要点,你难道不打算读上两遍吗?”他在小说中会大胆批判美国梦,但是对于教育女儿,他依然希望她拥有梦想。
我有时候也会给女儿写信,但是我也时常会想,年少时的她一定对这些碎碎叨叨不削一顾,但是当她能体会到信中的情感时,也许她也经历过人生中的起伏跌宕。作为女儿,我也收到过父亲的信,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文字信件似乎更加有深度和底蕴。在这样一个被短文字充斥的时代,信件似乎更加弥足珍贵。“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顺颂秋安,即颂冬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