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时空的高尚灵魂
——《傅雷家书》的永恒魅力
作为洁身自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延续,傅雷可谓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视名誉比生命更宝贵、这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文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面对不公,以那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了生命可以放弃而灵魂不可亵渎的信条。
傅雷逝后,在文学上更多提及的是他优雅的译笔。傅雷翻译巴尔扎克与朱生豪翻莎士比亚、汝龙翻译契诃夫一样,为后人仰视,成了难以逾越的巅峰。然而,与傅雷煌煌译著相比,一本看起来并不厚实的《傅雷家书》,多年来一版再版,成为书店的常年的畅销书,被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的研读。《傅雷家书》净化并滋养着国人的心灵。
《傅雷家书》中主要是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信件。也许,当初写这些家书时并没有想到会以一种公开出版的方式将本属于个人的隐私公布于众。然而,无意为文,更可以让我们今天读来有一种不事雕琢、不粉饰的素朴之美,也才更能体会到家书中平凡文字背后深深的父爱。
关于做人,傅雷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关于学习,傅雷这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为学中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关于处世,傅雷说的也很透彻:
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里,就不能不好好的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
一封封家书,既有对身处异地的孩子的嘘寒问暖的唠叨——这是哪一个父亲能忘得了的呢?更有对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不凡造诣的傅聪的指导——傅雷当然是通才,不仅译笔一流,艺术上的造诣也是相当深厚。正是他在傅聪很小的是时候发现了孩子的音乐天赋,也正是他对傅敏想学音乐的念头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因材施教的结果是,一个成了享誉海内外的钢琴大师,一个成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
在《傅雷家书》中,给傅敏的篇幅非常少,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厚此薄彼让很多人心存猜忌。其实,答案很明显,当我们今天为人父母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时候,手心手背的确很难分时,硬要取舍是多么无奈。想想当年的傅雷吧。
然而,傅雷毕竟是大知识分子,他始终认为:物质的苦,在知识分子的眼中,究竟不比精神的苦那样刻骨铭心。
我的手头有着不同版本的《傅雷家书》。陪着我从大学时代直到如今人到中年——这真是常读常新的一本书。当我从书柜里取出那本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庞薰琹设计的羽毛笔封面时,发黄的书页里,是我年轻的批注。
时空仿佛穿透空间,我发现,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在书店翻看那本《傅雷家书》——那时我刚刚步入高校的秋季。关于傅雷并不了解——尽管中学课本上也选过他翻译的《葛朗台》。那段文字我却始终铭刻在心: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这样的提醒让我明白,上大学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
多年后,当我的孩子出生,我在喜悦不能自已时,想起傅雷那冷静的父爱……
傅雷家书中,无论谈友情、艺术、人生,甚至生活琐事都围绕着“做一个高尚的人”这样一个主题。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一个热烈而又恬静、一个深刻而又朴素、一个温柔而又高傲、一个微妙而又率直的当代士大夫便从书中走来,一个高尚人格的父亲娓娓道来。
这样的家书,一定会经受时间的考验,永远光彩照人。(胡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