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目的就是独立。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试卷上出现“你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时,标准答案要写:长大做一个栋梁之才,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答案显得相当的政治正确,长大要成才,而且不能是那种只供烧柴的那个木材,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而长大后,才明白在成才之前需要独立成人。
“独立”是一个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在西方孩子过18岁后就需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父母没有义务再去供养孩子,为了让孩子独立,西方父母会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而东方文化中,子女只是祖宗父辈的延续品,子女要求独立被视为大不敬。而在旧时,其实子女独立时间更早,十四五岁就要成家,要独自处理家庭生活并能立业。只是那时不用“独立”这个词,因为父母之命是任何时候都需听从的。当西方文化涌入,我们作为子女的迫切地要用这个词来表达对过去的不屑和自己的主张。我也更认同西方的独立文化,东方文化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下建立的,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显然西方的独立意识更适合这个时代。
男性的独立很自然地形成,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男性共同的要求。而女性的独立走得更为艰难,毕竟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是女性要相夫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独立女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被接纳,尤其北广上深的女性独立意识尤为强烈。我从小就有一种注定叛逆意识,不喜欢家长那副以自己为权威的言论,更不觉得家务活就只是女性该做的。长大后别人问我:家庭和事业,你会选择哪个?这个就是女性独立面临的最大困难,家庭照顾仍被理所应担地看成女性一人的责任,女性要独立就得在两者中似乎必须要做选择,而对男性仍是放松他们对家庭照顾的责任。以前要我,我会说事业更重要,事业代表自我的发展和实现,这个不分男女都是人的基本渴望。而现在,我会说家庭更重要,但不会放弃事业,因为这两者有时其实并不矛盾,家庭意味着爱,事业意味着独立,我们因为是独立的,我们才彼此相爱,在爱里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嫂子在回复我时反复强调她的独立性,她不依靠任何人,即便带着孩子也可以一个人独自生活。我相信她有这能力,但我觉得这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回复说:爱比独立更美好。我用的是“美好”,原本想写“重要”,后来觉得很难说哪个更重要,但是肯定的是爱比独立更美好。爱让我们变得更无私、更高贵,爱能焕发人性最美好的部分。而仅仅独立,只是知道了自己是谁。爱是一个关联,是我们与这世界发生的美妙的艺术,是不论西方或东方,千百年来永恒的歌颂主题。我不知道她是否理解我想表达的,当我们向他人说我是独立的,似乎是向他人宣告:我不需要你。
日本社会是东方文化国度下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日本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很强,尽管有些女性文化依旧传统。近几年来,在日本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绝缘人”,有相当一批人离开父母后独自生活在都市的楼房里,除了工作和任何人几乎没有来往,也坚持丁克不要家庭,最后老去时独自一人死在房间,隔很久才被发现。完全是独自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走,不留下任何痕迹。这种现象发生后引发很多人的唏嘘,我们是要坚持独立,但完全不必到这种极端的程度。
万年青年旅店乐队有一首歌《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这歌里有我很喜欢的一句台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和爱”,以前我会在朋友圈发这句话,表达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而现在,我读出了不一样的含义,我们本是来自山川湖海独立的个体,却在昼夜不停和柴米油盐中生活着,为了寻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