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这样叙述历史的:以公元1587年,也即明万历十五年为线,以人物传记为珠,串起了明王朝晚期的历史记录。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叙述,时间为什么是1587年?为什么以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人物传记构写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1587年是极其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于1976年写完英文本,英译名就叫《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书里关于1587年的历史事件记载极少,开篇写了一件小事:因为口口讹传,文武百官以为要临时举行午朝大典,上演一场狼奔豕突的闹剧,有失体统,万历帝圣心震怒,罚俸京官两月。作者开篇就呈现出一个重“礼”而低效的王朝。这一年,戚继光去世,海瑞去世,表面上看来万历十五年是平淡无奇的一年,但却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仁宇也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实,“无关紧要”的暗含的意思是一切都再不重要了。
我们是极其“无关紧要”的一年,而在当时世界的另一个中心——欧洲大陆,历史上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整装待发,世界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产生鲜明对照,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走向?这是黄仁宇想借助《万历十五年》想谈的:
万历帝,开启长期怠政的皇帝。 笔者把万历十五年大明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罗列,发现最具代表性就万历皇帝从这年开始不上朝了。万历十五年,朱翊钧登基已经15年了,这年他24岁了。9岁登基,临朝都是看着别人为他事先写好的纸片答复官员的奏请,他从小习惯于听从安排,只做名义上的皇帝,加之首辅又是说一不二,刚正有为的张居正。万历在位前15年,大明朝政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首辅兼任帝师的张居正。当张居正被清算,万历黄帝的信仰是崩塌的,以前听别人的,因为觉得绝对正确,突然发现这个人背后却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由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他想听自己的!他求治心切,亲自徒步去宫门外四英里的天坛祈雨,亲自主持御林军的操练和比赛。他决定让自己说了算,他要立他喜欢妃子郑氏的儿子而不是皇长子来继承皇位!从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一个重“礼”的王朝,没有人会同意他这么做,为此跟他的臣僚们疏远了数十年。从万历十五年,他拒绝上朝会见大臣,拒绝任命官员,此后在皇宫大院一呆就是三十年,创下了皇帝怠政的空前记录。
张居正,最有希望扭转局势的首辅。 太祖洪武皇帝废除宰相职位,于是决策权落入大学士手中。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当,财政上清丈田地,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镇守北边。但他没认清明朝的管理手段是文官制度,张居正打压文官,得罪一个即等于得罪一批,他个人的独裁,以致死后立即被清算。
申时行,调和折衷的首辅。接任张居正,申时行深深地明白张居正失败就在于刚愎自用,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时间解决问题,他明白保持传统与稳定是最重要的,但他不明白的是他自以为的做法并不能弭患补阙。
海瑞,南京都察院都御史。 海瑞是一名极端严正的官员,他上书奏疏敢于批评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他厉行节约,作风严谨,然而,他的改革热情很快使他在土地问题上同保守派发生冲突,被迫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赋闲生涯。在同僚眼中,海瑞无聊可笑,又不合时宜。
戚继光,蓟州总兵官。 戚继光以一人之力使不堪一击的军队恢复元气,他独立编撰军事操典,创制了新的战斗队形和战斗技术。虽然火药发明于我们国家,但戚继光当时用的武器都是藤牌、毛竹、铁叉,募兵原则也是只收农民。当然让战术全面现代化,不是他没想到过的,而是牵涉太多不易解决的因素。随着他的保护人张居正的去世及身后的失宠,这位伟大的勇士被解职。在当时文官当权的时代,武官没有发挥的余地。
李贽,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他对神圣的儒家经典发表了大量的惊世骇俗之论,他也是明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黄仁宇在书中说李贽的著作起码构成了“一份珍贵的记录,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知识界的挫败”。李贽明言他反对什么,但没有提出他的宗旨。最终于监狱自杀身亡。
从政治、法律、军事、思想方面,这六位人物都同王朝体制中固有的局限性作过斗争,但每一个人物皆以悲剧收场,悲剧的根由是什么?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都是有成就的,但也是无力的,他们的困难都带有时代性,不是从组织上和技术上可以解决的。皇帝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到了万历十五年,已经不是贤愚得失所能概括,都不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提到黄仁宇,就会想到他提出的“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就是他“大历史观”的具体阐释。“大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看历史的方法。
关于“大历史观,黄仁宇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大历史观的建立,首先,必须是与看待的历史拉开一定距离,黄仁宇说“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所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看近。”1587年,与他说的“推后三五百年”的时间特征正相符(《万历十五年》成书于1976年);其次,解释历史,必须要超过党派的分别,也超过国际的界限。即是说看历史看不同的记载,要有国际视野。在写《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这一章中的财政制度,黄仁宇参考了《明史》、《大明会典》、《国朝献征录》等书,他认为《海瑞集》更直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黄仁宇于1946年赴美求学历史,有深厚的国内国际视野。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里解释中国文明的衰落,对比威尼斯、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的兴起,把大陆地理与海洋国家的历史进行对照。最后,探究历史的经验教训。《万历十五年》,明朝的失败总书,告诉我们皇帝被“仁君”的道德理想所绑架,只能消极抵抗,官员被“忠君”的道德理想所绑架,只能一味保持传统与稳定,丧失主动性。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
黄仁宇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古代历史,我们看到皇帝的无奈,官员的失败,“只有破除对于我们这个文明的美颜和滤镜,我们才能知道如何真正地去热爱它”,这是黄仁宇想告诉我们的。
原载于公众号“父母成为群落”。原创不易,请您点个赞再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