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良好的关系是互动出来的”
通过伙伴们的互动,我觉察到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互动模式。
团体开始时,有伙伴没有关静音,感觉杂音刺耳,就不自觉的忍不住地皱眉、摇头,看到大家都很淡定,感觉自己有些失态,但确实很烦躁,心里静不下来,感觉被打扰了。
当老师问到刚才互动时大家有什么感受、想法时,我就表达了自己体会,同时也向大家求助,当被打扰时有什么好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一旦被打扰到就会很不舒服,说话态度也不友好,影响了人际关系。
张时语伙伴回应:开始也受到了声音的影响,看到屏幕里有位伙伴在户外,判断噪音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分析那位伙伴可能是志愿者正在工作,然后注意力就转向了伙伴之间的互动,体验着马老师和大学同学在团体中意外相聚的喜悦,同时想象着自己和同学意外相聚时的快乐感受。没有被打扰的感觉。反观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只专注于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没有去观察环境。
之所以很烦,似乎是被噪音打扰了,细想,烦恼的可能是“无助感和无力感”,因为不知道该拿这个噪音怎么办法,感觉不舒服又解决不了,感觉很无力就会很烦。
从张时语身上看到,可以先去观察下环境,找到噪声的原因并理解它,就把噪音的事儿放下了。
另一份感悟是:边界,自己能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地去采取行动,做些什么去解决它;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如果是别人的事----尊重;如果是老天的事---接纳。
不对抗,不想着去解决它,放过让自己烦恼的感觉,也就放过了自己,心情就平静了。
通过理解别人,烦恼似乎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豆豆伙伴回应:因为在外面,杂音大又不太会操作手机,影响了大家,表示歉意。
并解释:作为志愿者,此时正赶上临时接到任务,因为理解社区干部的难处,不好意思再提要求,只好自己克服,现在已经找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
也分享了自己做为志愿者,见志愿者都穿着防护服谁也认不出谁,就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给每个志愿者的服装上画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图案。
大家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不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增添了乐趣,还增加了凝聚力,干起活来配合的更和谐了。
被豆豆感动到了:感觉她是那么热心、阳光、有爱心又负责,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给辛劳的志愿者们增添了乐趣、缓解了疲惫。
我也被她感染到了,体验到了一份快乐,心里一下就敞亮了,有兴致听大家说话了。
体验到被人理解后的轻松。
在被老师问道“你对谁的反馈印象最深?”,意外地收到张时语的反馈:她表达了对我被打扰时心烦意乱的理解,她先提到我的工作,理解由于工作性质,需要专注才能思维缜密;又理解了我的感受,如果被打扰就会思路受阻,会感觉很疲惫,心里就不顺畅。
头一次内心安安静静地体验到了被理解,体验到了心里的轻松,感觉到身体都轻松了,肩膀竟轻了很多。
反观自己从2017年开始参加“心之力”读书会,在罗老师的带领下和伙伴们共读相关心理成长方面的好书,边读书边讨论,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自己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今天意识到,尽管自己也额外读了近一百五十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但读书带给我的,主要还是在体验自我理解,还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观察、体会。
通过这几次在团体里的体验,通过伙伴们的分享和反馈,像照镜子似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盲点,有了新的体验。
就像今天,通过团体里伙伴们的互动,不仅体验到了理解别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和快乐,更体验到了被别人理解时的温暖和轻松。
一直被自己不擅长与人交往而苦恼,最怕“搞关系”,感觉自己不能准确的理解别人,别人也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
现在通过团体互动有了新的体验,相信有机会多练习几次,有了相应的经验,再推广到生活中去实践,和别人的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
“良好的关系是互动出来的”,那就先在团体中练习吧,就像学开车,先由教练带着练,有感觉了再上路。
文字作者:黄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