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8姨 财十八
赚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门技术。我能力有限,却技术高超。
看到这个调侃,18姨忍不住想笑,深表认同。
NO.1|壹
有时候,同一年毕业的同学,起点相同,可能几年不见,境遇已完全不同。
有的人,已经开始买房;有的人,可能依旧是日光族,毫无积蓄。
正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没注意的细节上,慢慢拉开了差距。
这也就是「拿铁效应」,由大卫·巴赫首先提出。
有对夫妻,每天外出前都要一人喝一杯拿铁,一位理财分析师为这对夫妻算了一笔账”每天两杯拿铁70元,一年25550元,30年就是76.65万元…
在时间的复利下,消费拿铁的钱接近百万!
在日常生活中,「拿铁」不仅仅指咖啡,也包括各种琐碎的花销。
如下午茶外卖、周末网红餐厅、打车、冰淇淋等,太过零散,小到经常被人们所忽略。
这些看似不怎么起眼的消费,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财富。
平时没发现有什么不妥,可一年到头,加起来却很庞大,银行卡里的钱越花越少,甚至产生各种负债。
收入-支出=储蓄,这是大多人的攒钱习惯。
由于每月工资收入是固定的,细微的支出实在太多,往往导致储蓄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NO.2|贰
多年以前,18姨身边有个朋友,二十多岁准备买首套房,家里很多人都不赞成——
买了房,旅行不敢去,贵的东西也不敢买,一切娱乐消费都无缘了…
确实,刚开始第一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也正是因为有了压力,她工作上更积极、吃苦,偶尔还兼职贴补一下生活。
从第二年开始,生活慢慢步入正轨,还养成了存钱的好习惯,开支也更有计划性。
慢慢的,不仅按时供房,买车的首付也攒了下来。
其实,理财就跟打怪升级一样,看着账户上的数字越来越多,多巴胺也会分泌更多,真的太快乐了!
兜里有了钱,自然就有了底气。
买东西第一关注的不再是价格,可以更客观的去考虑,是否有必要买,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能否有帮助…
NO.3|叁
想要弄清楚自己的消费情况,明明白白花钱,记账尤为重要。
精简消费,舍弃掉没用的东西,不买不需要的东西,缩减不必要的开支。
买东西之前,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有一个好方法,把想买的东西放在购物车里,过几天再去看看,决定买不买。这种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冲动消费。
相比于极简,精简就容易很多,该有的东西都有,并且恰好还很喜欢。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哪怕它再便宜。
花出去的钱,看似很少,实则很多。改变消费思路,先攒钱,再消费。
比如定期存款,定投基金,给储蓄加锁,可能某天能孵化出小金蛋哦!把这部分钱当做不存在去消费,一开始你可能会不适应,但坚持按剩余的钱去消费,很快你就能找出可行之策。
财富和投资自我永远是一个复利过程。无论你收入多少,拿出一部分投资自己的健康、专业、人脉等。
刚开始收入低可以拿出来5%,慢慢可以根据收入水平来调整:
如果一个培训课,能让你专业性更强;如果一把好的工作椅和机械键盘,能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如果游泳课程,能让你更健康……那么这些就都是值得的。
未来一定是需要为专业付费,其实现在也一样…
就好比家长们给孩子报课外班,随随便便一小时就要两百块,还花的心甘情愿。
花钱和赚钱一样重要,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爱、金钱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