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财富“
在2005年正式开始学习理财之前,我对“财富”的定义就是“金钱”。
20来岁的时候,我运气还不错,在2003年前后,我进入了广州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收入也水涨船高,月薪从2003年的300元涨到了2005年的3000元。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支出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而且上涨速度要快过收入。在2003年的时候,我能够存下一半的工资,但是到了2005年,却经常要借钱度日。为什么收入上涨了10倍,却比之前更穷了呢?这个疑惑一直在我头脑里盘旋。
幸好我有阅读的好习惯,从《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当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财富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财富,是当你完全不工作时,在你现有的生活水平之下你所能生存的天数。
财富是用时间来衡量的
同时,在这本书当中,我还了解到了什么是财务自由,什么是资产。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内心所追求的并不是财富的绝对数量而是财务自由,而要实现财务自由就必须不断积累能够产生被动收入的“资产”,而远离那些花钱的“负债”。
股票是最好的投资工具?
那时候,我经过研究发现,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主要是靠房地产和股票来积累资产以及实现财务自由的。房地产对我来说进入门槛非常高,同时资金流动性也差;但是股票就不同了,门槛很低,很多低价股票几百块就能买一手,而且资金的流动性非常好,容易变现。于是我将股票投资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2005年底正处于中国大牛市的初期,当时因为过于小心谨慎,所以我并没有在牛市当中赚到钱,更多的是以研究为主。同样,也是因为小心谨慎,让我成功躲过了2008年的大熊市。整体来说,也就是打了个平手。但是,我身边的股票高手却在熊市当中几乎全军覆灭。经过那一轮牛市到熊市的洗礼之后,我发现研究股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市场好的时候,乞丐都是高手;市场不好的时候,高手都变成了乞丐。后来,我就渐渐退出了股票投资领域。
从基金投资到基金定投
其实让我决心退出股票研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投资本金不够。这让我无法构建有效的投资组合。从2008年开始,基金就开始逐渐成为我新的研究对象。基金的进入门槛比股票更低,而且基金本身就是一个股票投资组合,只要挑选相应的主题基金,就能完成在某个行业的投资布局。所以,刚开始我非常迷恋主题基金。后来受到巴菲特的启发,又关注了指数基金。但总的来说,那时候我是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看待的,投资方式多数是单笔申购和赎回。但随着对基金投资的不断深入研究,我发现绝大多数的相关书籍都推荐基金定投,所以我慢慢开始尝试在做单笔的同时也做定投。后来,我看到定投账户的收益率竟然还要高于单笔投资的账户收益率。于是,慢慢增加了对定投账户的投入,并且开始研究基金定投的技巧。
回归开源节流
同样也是在2008年,我开始逐渐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开源”和“节流”上来。除了因为研究基金确实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原因之外,投资本金不够也是硬伤。
投资收益率再高又怎样呢?在本金不够的情况下,实际拿到手的收益其实是很少的,对于资产的积累来说是杯水车薪的。
那一年我进了一家日资企业做采购主管,除了收入稳定之外,工作时间也很宽松,这给了我更多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在“开源”方面,主要是提升本职工作的业务技能。我主动考取了国际采购师证,还学会了讲广东话,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利用机会学好日语和英语。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了利用阿里妈妈结合信用卡赚取外快的技巧,也增加了一些额外收入。
在“节流”方面,主要是研究和实践健康知识。每天早上我都是六点起床锻炼和阅读,即使公司饭堂的伙食很好,我也尽量控制自己不吃得太饱。最终我总结出了“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睡觉、适当的运动”这样的健康理念。
理财观念形成体系
到了2013年,我参加了理财规划师培训,并且拿到了理财规划师证。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我将之前所有的理财观念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并且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财思维。它包括了开源、节流、风控、投资这四大模块,也就是所谓的“理财四大金刚”。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理财达人。
这就是我从一名理财小白成长成为理财达人的成长史。在这当中,几乎没有人指导,都是我自己看书、查资料,慢慢摸索着来,所以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我之所以要坚持跟大家分享每天的所思所想,就是希望大家从一开始就用最正确的观念来理解和学习理财,从而少走弯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