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国民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德,彭德怀和位于南方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军长叶挺,令所有新四军全部调到长江以北,配合作战,叶挺部新四军9000余人在达到安徽宣城之后,突然遭到国民党7个师,愈八万国军的包围,随后蒋介石污蔑新四军为叛军,消除新四军番号,叶挺率新四军与国军鏖战七天七夜,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均牺牲,新四军最终弹尽粮绝,除千余人突围之外,大部包括叶挺被困在土山上,随后叶挺下山与国军谈判,竟然遭到国军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其实在皖南事变爆发之前,国共双方在南方就已经有了间隙,1939年初,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江南部队不顾重庆方面的限制,越过长江,进入苏北一带发展,开辟了以黄桥为核心和抗日根据地,这引起了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的不满,视新四军侵入了自己的领土,9月底,韩德勤率领3万人进攻陈毅,当时新四军只有7000多人,却是利用巧妙地战术,击败了韩德勤,其主力一万多人被歼灭,军长李守维在逃跑的过程中落水溺亡,随后为防止国民党的继续进攻,黄克诚率部也进入了苏北支援陈毅和粟裕,蒋介石得知此事之后,极为恼怒,这才有了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是共产党在百团大战之后,蒋介石对八路军疑心最终付诸于行动之上,皖南事变爆发之后,共产党以及爱国的民主人士强烈指责蒋介石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战的阎锡山,卫立煌也对蒋介石的行为不满,英,美苏三方均指责蒋介石政府,美国更是宣布在国共嫌隙消除之前,停止对华的物资援助,蒋介石一时之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2月,得知皖南事变已经触动了各方面的神经,蒋介石深感舆论,尤其是美国方面的态度对自己不利,不得不公开表示此后再无搅共之军事,共产党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大业问题,亦无深度追究,只是要求释放叶挺,不过叶挺坚贞不屈,即便是蒋介石亲自来劝降都没用,蒋介石对于叶挺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将他给他一个空头衔,连续在上饶,桂林,重庆,恩施等地软禁。
1941年当时的国民党在黄河以北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阵地,中条山,当时日本疲态尽显,深入中国的沼泽无法自拔,但是德国在欧洲掀起的战争风暴,让日本人看到了缥缈的希望,日本人又决定加快征服中国人的脚步,逼迫重庆投降。
5月,日本纠集1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中条山进发,此战日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中条山那个战略要地,而单纯就是为了击溃国军主力,加重重庆妥协的筹码,但是作为国军在黄河以北的最后一块阵地,这里同样部署了重兵,中条山地区直接布置了七个军,外围地区还有两个军向呼应,况且还有山地之险,理论上,日军想要拿下中条山,也绝非易事。
5月7日,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结果是惨烈的,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但是蒋介石就做了,卫立煌因为坚持跟中共搞好关系,被蒋介石以开会的名义骗到重庆,之后被软禁在峨眉山,所以中条山之战,最高总指挥是何应钦,何应钦新到山西,人生地不熟,导致指挥的时候各军都乱成了一锅粥,整个中条山,最为重要的前沿阵地垣曲,竟然让七个军里,实力最弱的43军来守,结果日军只强攻一天,就拿下了垣曲,之后日军采用了钻孔战术,在国军部队缝隙中穿插,不知不觉将国军众军队分割,使之不能相互呼应。
在中条山,日军一改往日依靠先进武器强攻中方部队的拼命打法,而是重点进攻中条山的水源,粮仓等地,国军将士数部被被日军围困,断水断粮,军心涣散,因此待日军进攻之时一触即溃,有些士兵甚至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任由日寇屠杀。
不过还是有一些部队逃出了日寇的包围圈,比如98军军长武士敏,他率部驻扎在王村,并且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98军原属于西北军杨虎城麾下,西北军作战一向彪悍不惧死,武士敏乃抗日名将,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便在晋西北率部阻击日寇,杀伤了大批敌人,日寇畏惧武士敏之威名,派人利诱,被武士敏言辞拒绝,日寇遂强攻王村数日,付出了阵亡七百多人,伤千余人的代价拿下了王村阵地,这是整个中条山战役中,日军损失最多的一场战役,武士敏率残部后撤,却被日寇紧紧咬住,三个月后武士敏部突围失败,武士敏将军被子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9岁。
一个月的时间,国军阵亡了12名将军,其中包括一名上将,三名中将,8名少将(含追授),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自尽殉国,国军伤亡四万多人,被俘35000人,而日军只伤亡了2500人,伪军伤亡六百余人人,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气的快要吐血,大呼抗战时上最大的耻辱!
在此前,日军在中条山附近长期驻扎4-5个师团以为防御,在中条山惨败之后,这些师团被全部调往我党敌后根据地,并进行了数次大扫荡,给敌后抗日根据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其实,对于1940年的中国而言,战场上的失败还不是最可怕的,花园口决堤带来的恶果在两年之后显现出来,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大部分地区粮食绝产绝收,爆发了最为严重的饥荒,物资的不足导致物价飞速上涨,通货膨胀及其严重,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国军士兵的薪水甚至都不如普通的农民,这严重影响了抗日的积极性,毛泽东适时地在大后方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口号。
1941年年初,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纳粹德国面前,苏联人也不愿意在远东惹恼日本人,停止了对华的援助,不过九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又得到了美国的援助,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为了配合欧洲战场,持续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遂着手准备再次进攻长沙,这就是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日军总结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兵力过于分散的弱点,此次则是把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在湘北战场,力图破于一点,9月18日清晨,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强渡新墙河。
下午,四时,新墙河南岸的第四军军长欧震守不住,遂率部向后撤退,随后国军按照薛岳既定的政策,边打边撤,给与敌军很大的伤亡,汨罗江再度成为国军和日军决战的战场,但是因为国军兵力部署的密电再度被日军破译,导致日军在强渡汨罗江的战役中,将各支国军各个击破,守备汨罗江的国军非但没有阻止日军南下的脚步,自己更是遭到了巨大的伤亡,第10军第190师少将师长赖传湘阵亡,年仅37岁,25日,日军已经抵达捞刀河,迫近长沙。
74军军长王耀武奉薛岳之命紧急调入捞刀河北岸的春华山阵地,王耀武到了之后发现春华山已经被日军占领,遂驻军在汨罗江南岸的天鹅山与之对峙,日军调集大炮对天鹅山进行猛攻,随后日军冲锋,74军英勇战斗,不仅击退日寇,甚至还一度收复春华山,只不过后来在日寇的猛烈攻势下,春华山失守,74军陷入苦战,损失惨重,两日后撤出战场,日军遂强渡捞刀河。
此时的日军几乎是兵临长沙城下,距离长沙不过十几公里,市民纷纷逃难,道路为之阻塞,秩序及其混乱,长沙保卫战的司令部也搬迁至株洲,日军踏过捞刀河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进攻长沙,另外一路进攻株洲。
第79军暂编第6师师长赵季平在长沙城内与日寇展开巷战,日寇进攻株洲的队伍也一度突入株洲城下,此时日本方面认为,此次会战的目的已经达到,遂命令前线部队后撤,10月1日,位于长沙,株洲方面的日军开始后撤,薛岳马上纠集部队进行追击,拦截,但是收效甚微,虽然造成了日军一部分伤亡,但是并未打乱其行动,10月9日,所有南侵日军全部退到新墙河北岸,双方又恢复成战前状态,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结束。
对于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情形,第一是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己方胜利的战役,但是实际情况毫无疑问是国军惨败,日军连破国军三道防线,甚至逼国军司令部转移到株洲,国军认为是自己打跑了日本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日本战线太长,国力已经不允许日本再占据一座大中型城市,此次日军的主要目的是杀伤国军的主力,从战争的态势来看,毫无疑问日军达到了自己的意图。
第二个方面是双方公布的阵亡数据,国军方面给出的数据是,国军阵亡1.7万人,日军伤亡4.8万人,这是一份令人可笑的数据,虽然日寇残暴,但是公平的讲,在以往的数次战争中,从未出现过与日军1:1的战损比,通常都是国军阵亡两三个士兵,日军才死一个,能够达到1.5:1就已经算是大胜了,这份国军与日军1:3的战损比,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而日军公布的数据则是国军阵亡5.4万人,被俘4200人,而日军阵亡1670人,受伤5100人,这显然也是在夸大数据,而日本人想要掩饰的,也是己方遭到巨大伤亡的事实。
纵贯整个第二次长沙战役,作为总指挥的薛岳很明显存在调度,以及轻敌的问题,但是薛岳在蒋介石面前没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是拉74军的师长廖龄奇做垫背,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之时,廖龄奇正在老家祁阳省亲,战争开始之后,廖龄奇马上归队,并且在天鹅山与日军血战,薛岳为推卸弃城逃跑的责任,诬陷廖龄奇临阵脱逃,将屎盆子都扣在廖龄奇的头上,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没有自己调查,当即就将廖龄奇枪毙,后来发现是冤案,碍于薛岳是自己的心腹,也只能给廖龄奇平反,家属发放抚恤金了事。
廖龄奇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为人傲慢,跟很多同僚诸如薛岳,宋希濂关系都不好,甚至跟自己的顶头上司王耀武关系都一般,但是作战能力强,此事在国军中,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廖龄奇麾下三个师长直接辞职,也直接导致数年后国共内战很多国军士兵投降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