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开示:对于动中禅只是浅尝则止的人,他没有通过手部动作把正念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在平常他就难以做到,也是断的。也就是他还没有把自己的正念训练成一个环状,然后在生活当中他就会说还要继续提起正念,还要去再训练。如果通过经行和手部动作的训练,觉性已经达到运用自如了,觉性就是不断的,他就可以自动延伸到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去。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12)
宗教的实践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至于“毗婆舍那”,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身与心的无常、苦和无我。
这样照见之后,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就会接触到涅槃!
想要认识涅槃,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
——禅师讲法(13)
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快乐、善良与积极乐观。
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生智慧,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
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它们的践行方法也不一样。
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
通常,我们的心是居无定所的,总是漂浮不定,一直摇摆。
一会迷失到那里,一会迷失到这里,一会儿抓取这个,一会儿抓取那个。
一个不会修行的人,便会强迫自己的心去宁静,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可是无论如何强迫与打压,心都无法静下来,只有紧绷与郁闷。
所以修行之后,心若是紧绷的,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修习奢摩他。如果实践正确了,心是不会紧绷的。
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而无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
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快乐的,那就觉知呼吸(观出入息):有人称念佛陀;有人喜欢经行(禅),有人修习打坐等等。如果练习之后,心觉得轻松、自在、快乐,那就练习这个方法。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最直接因素。
一旦心有了快乐,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它便会与那个带来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秘诀就在于此。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0)
如果我们及时的照见,就会看见心的瞬间生灭:
一会儿心生在眼、
一会儿心生在耳、
一会儿生在心去想;
不停地变、不停地变。
所以要不断的觉知,不间断的觉知身与心。持续的训练,不难的!它很简单,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简单!
第一步,要让真正的觉性显露。
首先,找一个方法来训练觉知。
在看到身和心的实际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见身和心。如果忘记身也忘记心了,是不可能看到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的。因此要先训练觉知身与心,发展觉性就是觉知身 与心,这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失状态:
迷失在看、听、想,
迷失在品尝味道,
迷失在身体接触的感受里。
比如坐着坐着,身上会痒,我们就会抓痒,对吗?抓的时候,心会比较舒服。我们并未觉知到身在抓痒、心觉得舒服。我们只是习惯性的无意识抓痒而已。那时,我们已经忘了身与心。无论做什么,如果忘了身与心,就是没有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1)
老师说的觉性是指修习四念处的觉性,
是指知道身与心的觉性。
忘记身和心的时候,就称为没有觉性。
我们可以试着衡量,看看自己忘记身和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注意到了吗,当我们“想”的时候,心就像是冲进了“想”里,对于身与心的意识就失去了。虽然有身,但就像没有身一样;虽然有心,但就像没有心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内容。
刚开始的阶段,很简单,找一个禅法作为观察自心的参照点。
比如习惯于观呼吸,那就观呼吸,以玩游戏的方式去觉知,目的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念经礼佛,那就念经礼佛,轻松游戏地念,念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观腹部 的升降,就去观;喜欢观行、住、坐、卧,就去观行、住、坐、卧;如果喜欢观手部动作,就去做。那样做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2)
举例来说,观呼吸时,轻松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心升起苦、乐、好、坏,要持续知道。
透过观呼吸, 持续知道自心。或者念经与念诵“三藐阿罗汉”之类的,念的时候,心一跑去想别的事,及时知道心跑了。念经时,心宁静了,知道心宁静;心散乱,知道心散乱。念经的时候要持续知道心的变化。这就是训练觉性。
无论心做什么,都要知道。
问;老师,请您指导我如何诵经?
答;诵经就是在忆念佛陀。没有任何的能量和磁场可以和佛陀的法力相提并论,念诵可以让心归位。
一边念诵一边觉知。看到身体坐着嘴巴一张一合看到说心跑到嘴巴这里来了,一直念下去,心会慢慢地集中,心跑过来抓住身体,知道心抓身体了。
念经可以获得禅定,可以开发智慧,可以看到蕴在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3)
当我们着手于实践,起步阶段都要找到一个禅法,一个自己比较擅长与顺手的方法。修习之后,心感到轻松自在了,就可以继续选用那个方法。
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罗汉也可以;呼吸也行,行禅经行也行,诵经也行。但请注意,修习目的不是为了让心静止,而是为了持续看见心的变化无常与运行轨迹。
比如称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 或者称念各菩萨名号,心跑去想了,要知道,或者念诵经文,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经常如此训练,以后心只要稍有一点动静,刚一想,觉性就会自己升起。
问;尊者您好!请问修行的原则是什么?
答;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任何时候,只要修行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以此修行不会太慢。
-顶礼阿罗汉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4)
觉性无法依靠人为的指挥而升起,觉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记得那种状况。
就是心牢记那种状况,它是觉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断的训练心去看到各种状态,直到有一天,觉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觉性显露,就可以慢慢体会到,觉知会自己升起的。
一旦觉性自然升起,从此我们的修行便再没有门户之见。观身还是观心等问题再不会存在。刚开始的阶段,有人可能选择观身,有人可能选择观受,也有人选择观心,那都只是起步阶段,选择一个禅法来作为参照物而已。一旦越
来越多的及时知道心,觉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哪门哪派。仅仅只剩下——当下是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
——禅师讲法(25)
当下若有觉性,有时候觉性会觉知身,有时候觉性会觉知感受,有时候觉性会觉知心,我们无法选择觉知身还是觉知心。如果有谁还在选择只观身或是只观心,那么就掉进了奢摩他。
因此,真正的觉性在何时升起,我们无法选择,有时候是觉知身,有时候是觉知感受,有时候则是觉知心。
就像刚来的时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时间还没到,有位穿绿色衣服的居士来报告禅修进度。报告进度时,他说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还是梳头时,感到身体不是“自己”。在完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觉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然后就看见“我”不存在。
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感受,就会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善心与不善心,就会知道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就开始照见——是身体在呼气,不是“我”在呼气;是身体在吸气,不是“我”在吸气;是身体在行、住、坐、卧,不是“我”在行、住、坐、卧,身体不是“我”。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
——禅师讲法(26)
如果真正的觉性升起,当苦乐产生时,就会看见苦乐只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乐。一切的善心与不善心(比如贪、嗔、痴)升起,就会照见是心(它)贪、心(它)嗔、心(它)痴,而不是“我”贪、“我”嗔、“我”痴,就会看见一切都不是“我”。
在刚开始,可以协助一下。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禅法,喜欢经行也行,适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选择一样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心的运行轨迹。
然后,觉性将会自然升起。一旦觉性升起,它会觉知身与觉知心。有时候觉知身、有时候觉知感受、有时候觉知心,然后就会照见它们不是“我”;看见正在移动的身体不是“我”;看见正在呈现的感受——苦、乐、不苦不乐——不是“我”; 看见心的善与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禅师讲法(28)
别以为我们已经懂得法了。
佛陀教导说:五蕴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们根本没有看见此身此心是苦。一个真正看见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个真正看见心是苦的人,则是四果阿罗汉。
至于那些认为身是时苦时乐;心是时苦时乐的人,随着觉性的增长,就会看见苦充满身体,只是多和少而已。心会自己看见!
一旦看见身体是苦,看见那些组合成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们会放下对于眼、耳、 鼻、舌、身的执着。如果连眼睛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色;如果连耳朵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声;如果连鼻子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气味;如果连舌头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味道。之所以还会粘着眼、耳、鼻、舌、身,是因为心还在粘着色、声、香、味、触,就会在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有喜欢与不喜欢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