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一起培养时间的知觉

“时间管理”这个命题,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一样,都是伪命题,看上去有1万种挺美的方法论,其实实践来实践去,真正有效果的,并不多,而且最关键是需要每个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近在看的《奇特的一生》这本小书,170多面,是一本介绍如何与时间相处的小书,作者柳比歇夫是非常之高产的,他的一生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而他一年还有大量的通信,比如在1969年, 他收到419封信,回复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他不仅仅在自己专业的生物领域的高超造诣,而且因为他56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

这本小书主要介绍的就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这种统计法最大的特点是,他不仅仅坚持每天写自己的时间清单,还做了时间不同用途的分类详细清单,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他都会汇总统计自己的时间支出,核算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是多少。

比如在1963年,统计显示他出现了最高的有效工作时间总和为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5小时29分钟,而在一般年份,他的统计显示他有效利用在工作上 的时间是4小时40分钟。 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统计,是因为他从1916年开始坚持记日记,他记日记的习惯也 别具一格,其格式如下:某年某月某地某事,花费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通过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记录了一下自己2天以内的时间,个人觉得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培养一种自己对时间的知觉,进而起到有效控制时间长度,有效利用时间的作用。

例如:可能原本你计划看10分钟小视频,如果不做记录,不去培养对时间的知觉的时候,常常会超时看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以至于耽误了后面的时间安排。

但是参考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在计划看视频之前,就定好闹钟,闹钟响起时,就坚决不再看小视频,而是去执行其他的时间计划,整体情况就好很多,不会耽误后面需要做的事情。

时间其实是很难管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最原始的时间记录法,来培养我们对时间的知觉,进而控制我们在每种不同的事情上的时间分配,继而达到有效利用时间的目的。

另外,我自己还有如下几个关于和时间做朋友的小窍门也一起分享出来,供书友们参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效率最大化。

1、事情是做不完的,选当天最重要的,聚精会神先做——增加成就感、分清主次;

2、 切分小的时间单位,15分钟还是45分钟还是1小时……都看个人习惯,劳逸结合,效率更高,不要反人性,不然很容易一段时间特别勤劳,一段时间特别丧——匀速,持久,才能跑赢时间,跑赢自己的惰性。

3、 培养生物钟,时间感,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儿,比列计划有用。实在习惯列计划的话,列任何时间计划都留一些空白,应对突发情况——一个人一天能集中精力4小时,已经非常厉害了,其他时间建议用来干些不费脑的事情。

4、 没有哪种方法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场景,排列组合出来对当下那件事最有效果的办法,然后不断微调。

5、 时间对所有人都绝对公平。千万不要因为几次计划未做好就沮丧,反而影响做好它的心情。

让自己抽离出来,看更长的时间段的执行情况,可能在一个月的纬度里看,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如果放到一年的纬度里看,80%的都达成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执行。因为习惯或者说做某件事的时间感一旦形成了,第二年结果会越来越好。相比之下,如果因为一个月的结果不好,就沮丧既而放弃,可能会越来越不容易找到这种时间的掌控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