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06之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1.蘩:音fán,白蒿,一种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来祭祀。

2.于以:去哪里。

3.于沼于沚:沼即沼泽;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说文》:“小渚曰沚”。

4.公侯之事:事,这里指祭祀。

5.涧:山夹水,山间流水的小沟。

6.公侯之宫: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7.被之僮僮: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僮(tóng)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8.夙夜在公:夙,早;公,公庙。

9.祁(qí)祁:形容首饰盛,繁多的意思。

10.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薄言还归,我个人理解,少说归家还家,意即太忙了,无暇言及归家。


关于此诗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

养蚕说

朱熹《诗集传》和方玉润《诗经原始》都有养蚕的解释。

朱熹《诗集传》:“蘩,所以生蚕,盖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盖蚕方兴之始,三宫夫人、世妇皆入于室,其仆妇众多,蚕妇尤甚,僮僮然朝夕往来以供蚕事,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招摇往还而已。蚕事既卒而后,三宫夫人、世妇又皆各言还归,其仆妇众多,蚕妇亦盛,祁祁然舒容缓步,徐徐而归。亦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簇拥如云而已。 此蚕事始终景象如是。”

祭祀

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据《周礼·春官宗伯》“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9,447评论 0 18
  • 进度条13-160 国风·召南的是第二首,共三章节。 《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
    刘小麦同学阅读 3,641评论 0 0
  • 《采蘩》 于以采蘩(fan,二声)?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问词,往哪里去?蘩:白蒿,古代常用来祭祀...
    凉城未凉1983阅读 3,770评论 0 4
  • 13原文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
    逗霸君阅读 3,652评论 1 8
  • 刚刚看到内蒙古的一个考生跳楼的新闻 我认为,是教育体制缺乏引导造成的恶果。 学校的教育太多的程度上如何用一切...
    做最好的自己嗯阅读 1,4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