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在音乐行业里待了3年的产品运营/产品经理,现在是一个该溜子,因为市面上没有用得上我能力的地方了,我只有先暂停下了~
当然会很伤感的,毕竟我最爱的事业随时都会停下甚至结束。不过在这个行业里也认识了很多特别可爱的、可以一直做朋友的同事,也认识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贵人。
那...如今我可能会暂别,甚至离开这个行业了,因为市场上少有做音乐版权的互联网公司,这意味着我得抛下过去所有的行业积累,和那些我“自以为”的使命感了。
我的使命就是“让版权始于音乐,归于音乐”,再也不要有音乐被使用了却分不到钱的事,再也不要有音乐被白嫖了的事,再也不要有因为劣币驱逐良币听不到好音乐的事。
我真的想做好这件事,我认为技术上来说也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事。
但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整理了这3年以来我所有的knowhow,放在web 2.5的世界里。
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这个行业的期许。希望有人继续做下去。
大家加油啊!
以下内容推荐音乐版权相关的从业者看,当然我希望音乐人也来看,这直接关乎你们的切身利益(which I really care)。只有你们为自己站出来了,懂得为自己的权益争取了,他们才会在乎,这个传统的行业才有希望变得更好。
请放心,创作音乐这么难的事情你们都能搞定,读这点文字一定难不倒你们的啦~
这一篇我会试着从大方向上去讲一些音乐使用的流程、现状、困境、未来可能性...
那我们开始吧。怎么“让版权始于音乐,归于音乐”呢,这就要说到音乐流转的过程。
1.音乐是如何流通的
如果音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音乐版权就是它的呼吸。
音乐版权对于音乐的作用是,在音乐生命周期的开始处参与进来,给它打上“使用方式”的标记,之后音乐被分发到各处被使用(比如有的上架到网易云音乐,有的被做了电影配乐...),产生了收益,最后它在音乐的生命周期的结尾处参与进来,帮助音乐获得合理的收益分配。
整体流程是:音乐内容入库——音乐使用——音乐收益回收。
1)音乐内容入库
许多音乐人会困惑,传个歌怎么要填这么多这么多信息,太麻烦了吧!
事实上这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把音乐直接丢进曲库可不行,在它走向市场前,需要经过几道洗礼。
第一层是数据清洗。
① 根据标准metadata字段规则做清洗。
metadata即元数据,它描述了所有和音乐相关的属性。比如作词人、作曲人、音乐文件等等;
你可以把一首歌想象成一件商品,metadata就是商品的零部件。
当你的音乐被放上QQ音乐的“货架”时,会外显一些metadata的信息,比如演唱者、歌名、专辑名;也会在歌曲分成时参照不外显的metadata的信息,比如词作者、曲作者等等。
所以对于音乐平台来说,metadata得标准化,统一管理,这样音乐才能更高效地上线,更好地向外展示,更准确地分成。(这部分有不少让音乐人头疼的事,展开讲就要另写一篇了)
② 音乐审核。
音乐质量审核:筛除低品质的音乐。注意,这里的低品质比大家想象的底线要低多了,比如整首歌走音,比如不听节奏想到一句蹦一句......听5秒整个人就清醒了的那种。
音乐内容审核:每个国家都有些政治法规的红线是不能碰的,除了我国常见的和谐词之外,还有中东国家的宗教题材等等。
第二层是合同(授权)信息染色。
音乐拥有者和音乐需求方一旦要达成合作,就已经签署了一份合同,而这份合同里的信息一般会是大段大段看不太懂的条款,需要把这些音乐的授权信息整理成更短小精炼的格式(这些一般记录在音乐平台的内部系统里),以便于很快判断出音乐可以被如何使用。
比如合同上说“数字分销渠道独家授权乙方,即甲方授权乙方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在实现数字分销应用 场景中所必要的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广播权......(有的没的省略省略)。”
吐了吗......每次授权前都读一遍太头疼,所以就把这些话用一张表格的一些字段记录下来。等到音乐被使用时,查询字段会高效很多。
这一层清洗结束后,音乐就可以进入数字发行流程了(可以把数字发行简单理解成“把音乐上架到流媒体渠道”)
第三层是音乐属性染色。
其实就是给音乐内容分类,这是一个营销导向的动作,通过打标签,写简介等方式,让音乐被算法推荐计算到,让消费者更快找到它们。
第三层清洗结束后,音乐可以进入商业使用授权流程了。
商业使用授权(Digital Distribution)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公共表演、影音同步、翻唱、改编、声音同步、硬件内置等。
比如歌曲被用于电影配乐,就会对应到“影音同步”这个应用场景。
2)音乐流通
即把音乐传到需求方,需求方需要依照合同约定使用音乐。
怎么传递呢?有两种方式:
① DDEX标准传输协议
全球音乐的数量已经特别多,为了让音乐流通更加快速高效,音乐行业规定了一种标准的传输规则叫做DDEX,使用了这种传输规则,双方就不用就一些基础问题扯来扯去,比如像这样:
平台:“你的音乐我收到了,但是在我们平台上歌名是不能带英文逗号的,你改一改再传给我吧。”
音乐提供方:“我改了传给你了,再看下?”
平台:“还是不行,有两个词作者,你得分开写啊,你改一改再传给我吧。”
音乐提供方:“好了,再看下?”
平台:“还差一点,你的歌词...”
音乐提供方:“!!!?”
想象一下几千亿级别的音乐发生这种状况会怎么样呢,标准化的传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② 其他传输方式
除了主流的音乐流媒体,音乐发行公司有技术能力达到DDEX的标准,另一些小型公司的音乐数量需求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支撑。
他们通常采用比较灵活的传输方式,比如API接口传输、云盘传输、邮件传输、硬盘传输等等。
至于这些方式的缺点,就是会发生上面描述的拉扯了。
3)音乐收益回收
老话说得好,when music got played, someone got paid. 音乐只要被使用了,就会产生收益(理论上是这样)。
事实上每个渠道返回的报表格式都各不相同,Apple Music每期报表分成4张字表,Facebook甚至每期报表的分配方式都在变......有的收益数据缺失了,也会有不该产生的收益产生了,这些数据是需要被清洗整合的。
至于音乐收益应该如何来分配,是依据合同授权的信息来的。我们之前说到的“合同属性染色”,就在这一步就起到了作用。
由于这是音乐流通的最后一步,这一步也会汇集最多的问题,问题到底会有多头疼,下面会讲到。
3.音乐行业最大的困境
我觉得音乐行业当前最核心、最底层的困境,是“不断上涨的 音乐使用的需求” 和 “较为落后的 版权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需要使用音乐的人和公司越来越多,音乐创作者却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回报。
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音乐人充满期待地查看自己的歌曲收益报表,表情逐渐黯淡下去,因为问题实在是太多:
1)明明没有授权给这家渠道,但是他用了我的歌;
2)歌曲的创作者的构成信息改变了,但是只有某个渠道更新了信息,而另一些渠道没有更新;
3)这个isrc码是我的,但是歌名却不是我的,所以这到底是不是我的收益啊;
4)为什么不是按合同上约定的收益分成方式来分配的…等等。
音乐人把这些疑问反馈给上游平台,他们语气中带着疲惫地回答:“行,我帮您查一查。”
结果往往给了一个没那么好的答复。原因是——他们其实根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些平台往往也有自己的上游,比如发行公司、流媒体、集体版权机构等等,事实上每一层的数据都是断裂的、不连续的,大家都追溯不到数据是怎么来的,管理混乱,就有了这样的状况。
这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本质上也是管理问题。事实上目前没有很理想的解决方式,只能靠人力一层一层整理,但理清这些问题对人力、财力的消耗极大,效率&准确率极低。人们更倾向于暂时搁置它,直到歌曲变得有名了,才不得不事后去处理问题(不管是基于舆论的压力/风险控制的压力,还是盈利的考虑)。
因此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大家发现“流量是推动音乐内容顺利变现的途径,而且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甚至唯一有效的途径”。
所有大家发现用音乐盈利的方式,都是拼命曝光,疯狂曝光。
比如获取更多的头部授权内容,让艺人通过参加综艺节目等各种方式获得更多曝光,只有曝光到足够多的人听到了,音乐才有希望赚钱。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前面提到的这个困境在做代偿。
流量导向的音乐创作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呢?
内容生态被破坏,可赚钱的音乐内容变得单调、简单 ——>
这样一来更多类似的音乐被批量生产出来——>
这样一来,音乐被重新定义,创意属性被削弱,而变成纯工业消费品——>
因此media & entertainment领域缺少音乐内容供给,需求逐渐不能被满足,整个行业开始退化 。
甚至还不止于此,还会衍生出其他的问题:
由于版权交易管理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相关环节的“技术应用”。
比如:算法推荐匹配到了侵权的内容;音乐内容搜索功能做得很完善,结果“音乐源”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了。
这会让他们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
怎么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灵魂?结合上面所说的,是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1)音乐产业没有数据中枢,大家各算各的,所以出来的数据是割裂的,不准确的,不及时的(比如同一首歌可能有4个ISRC, 3个ISWC),上游承接不了下游的数据;
2)关于音乐如何使用,双方虽然早已签署合同达成一致,但双方对于合同的文字细节各有各的理解,所以只是“看起来”达成了一致,并没有真的完全达成一致(没搞清楚就向下流通了);
3)整个音乐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方式实时监测“音乐是否被合理使用了”,大多是事后处理。
3.理想的状况
最理想的状况大概会是:
• 音乐行业内有真正通用的数据标准,有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中心来管理歌曲元数据;
• 有智能合同可以提取出标准的、双方认同的授权信息;
• 音乐的版权使用情况和记录可以被不间断记录下来,当发生不合理的使用时会触发预警并禁止使用;
我目前看到过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这个:
2016年,Dot Blockchain Music(现Verify Media)这家公司的创始人Benji Rogers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引进三种东西:
1)一种新的文件制式;
常用的音频文件,比如.WAV,只会记录音频文件本身,它不可能记录音乐的其他属性,比如演唱者,作词人,作曲人,每个创作者在每个地区的分成比例等等;由于这些信息脱离于音乐文件之外,所以非常容易追踪困难,获取不了准确信息,造成使用侵权。
他提出一种新的文件制式,叫做.BC,可以记录所有的必要元数据,甚至可以记录所有元数据的历史修改记录。就像是给音乐文件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
2)机器学习
当歌曲即将被使用时,通过机器学习计算出合同中界定的歌曲权利范围,将它们储存在.BC文件里。这意味着使用范围的信息被标准字段固定下来了,双方可以就此达成一致。
3)区块链技术
发行流程中,任何人要尝试盗用,改编音乐文件,必须要经过全部音乐创作者的同意;最后到了分成流程也就有据可循,水到渠成的更加透明了
听起来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具有革命性的方案!不过Benji提到,尽管技术上可行,但现实中会遇到的障碍不少:
1)人们很难对“统一的音乐权利归属”的数据标准达成一致,这取决于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程度怎么样(音乐行业对于新技术的态度一直都很保守);
他们主观上是否愿意这件事情的发生(产业链中利益关系复杂,并不是每一个环节的人都希望系统运行的更高效,也有人不想进入这个体系);
他们是否愿意为此付出金钱成本;他们的配合能力怎么样(这套体系对协作和数据库的要求都极高);
2)管理流程的设计负责。这一套流程中有很多“标准化”的环节,怎么做才能让它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同时降低摩擦成本,提高不同角色之间的交流效率;
同时过渡期会有阵痛。当这套新的体系运行时,它和现在的权力中心体系会并行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会处理很多混乱的情形。
3)这套体系的对时效性要求很高。比如Spotify和YouTube需要处理收益分成的那个时间节点,他们收到的是歌曲分成信息,是最新的吗?
4)数据隐私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流通到公共领域呢,至少分成信息是肯定不行的,但是该对谁公开,什么时间段公开,这类问题不解决是很难获得下游和上游的支持的;
所以真得是在行业内非常有话语权的组织才能够来做这件事。
而这件事情为什么值得做,因为音乐是Media & Entertainment行业的刚需,是跟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你无法想象视频、广告、游戏中没有音乐。这一套生态建立起来以后,音乐行业的生态会更健康,活力会被极大地激活起来。
它意味着音乐可以依据对其不同创作者的权利约定,准确高效地分发到不同下游,最终准确高效地取得收益,分配收益——>
于是长尾需求的音乐,可以得到公允的收益——>
于是有更多的长尾音乐内容被鼓励生产出来——>
于是长尾音乐被目标受众看见,用到了适合它的使用场景中——>
这意味着音乐生态丰富,各个角色(包括创作者,平台,消费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鉴于音乐的刚需属性,这种效应能辐射到整个泛文娱领域,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继续前进。
拔得有点高了~
这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录~我会尝试逐渐把它们体系化。
最后想说,音乐行业惧怕科技,它曾经给这个行业带去了灾难。但我们也能运用甚至驯服科技,来创造更好的音乐生态,继而创造更好的精神世界。
这件事真的很难、没有市场、很冷门。
文中提到的那位Benji Rogers,在2019年时淡出Dot Blockchain,现在兜兜转转做了一名Music Tech的咨询顾问。可能资本是真的没有找到可以切入的机会吧...
我呢,耗了整个20岁+的时间,用巨大的热爱来到音乐行业,一直想帮助它变得更好,帮助音乐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安心创作,帮助好音乐抵达真正需要听到他们的人。但一切条件都还是不成熟,到后来我还是先把自己耗尽了。
未来我会在离你有一段距离的空间里,继续帮你到达那个更好的地方,会想到办法的,你会好起来的,我也会更好的。我们大家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