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每天写日记,对于不太爱思考的人来说,很容易就是变成写流水账。我一个老师坚持每天写随笔,他的随笔基本就是每天都像在给你解释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最后印刷成书。
所以,也许每天经历的都大同小异,但是不同的人肯定从同样的语言,行为背后挖掘出更多深层含义,然后发散思考得出更多结论。
我恢复日记,每天想记录一下,目前这种“单亲模式”下的教育历程。虽然没有离婚,但是一周五天单独带着孩子住一边,周末回去“探亲”。这也基本等同于丧偶式婚姻,好像有个人在又形同虚设。
今天一早就出门了,在外奔波了一天。放学时守着一对一的孩子做作业,心里难免想着我的儿子此时在家是否在看书。回家后听阿姨说他确实没有做作业,而且不听指挥。
心里有些冒火,自我觉察又告诉自己,是因为我无法陪同他学习,内心有愧疚,但是又不想承认这是自己失职,想投射出来指责他为什么不自觉在家写作业。一个一年级学生。本来就是不认识字,老师作业也是发手机,他怎么一回家就看书呢?这种向外向内都没法疏解的情绪,只得孩子们睡着后用文字来抒发。
孩子睡着后,整理书包,看他的题单。看老师的留言,然后看看哪些空缺。与其内疚,自责,担忧,烦躁,不如做点小事情,发现他每次作业连线都不合格,因为没有尺子,买的尺子没有放到书包,这不就是我能帮他做的小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