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教授的讲座,不是那种非常幽默一下子能抓住人耳朵的。但如果真的在每天尝试以研究的眼光看遇到的那些问题,就会发现他讲的东西鞭辟入里,根本不是简单的支个招我学个招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是教育价值观的升阶,对德育研究更深一层的理解。戳中了我很多现有的问题,以至于我今天都没办法写故事,一路上都在琢磨。感触特别深的有几点。
一、德育要产生共情,研究成果要有普世推广价值。
我不是很满意我在区里比赛的那篇故事。一直没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只能归结为有限的时间内,我做不到用有限的字数营造生动的情节讲好这个故事。
现在我明白了,首先,不是情节不够一波三折,也不是情境性不强,而是我没有在故事里做到让读者共情,就是所描述的画面能勾起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感受。我昨天在《班主任之友》上看的一个故事,就非常好,看的时候完全能代入自己遇到的事情,很触动。直接引用了其中一段到我昨天写的那个《总是安慰》的故事里。引用到这一小段的时候,都没忍住写哭了。并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它在传达的那个很朴素真实的点,不仅安慰到孩子,也有安慰帮助到遇到这件事情当下作为老师的我,引起了我的共情。
反思了一下自己正在写的故事,确实几乎没有从“与读者共情”这个角度思考过,主要是自己想抒情。如果无法与读者共情,那么我的文章又怎么能打动人呢。这么细想来,我在写故事这件事上,可琢磨的空间还有很大很大。
其次,当时那个故事叙述在普适性上确实欠缺。对事情本身而言,我只是讲了一个对这个孩子可能适用的经验性的做法,并没有总结出对这一类孩子适用的规律,所以不具有产生影响力和指导性。对我个人的成长而言,我只是暂时解决了当下的问题,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却没有点出这个故事对我教育观形成的促进作用,还是太浅显了。
我现在写笔记也常写些流水账,虽说落笔即值得,流水账最容易坚持。但我总想给自己更高一点的要求,哪怕暂时总结不出规律来,也要尝试性的留下一句思考或疑问,也许当我积累的事例多了,答案就自然浮出水面呢。还是要对自己有所要求。
比如我前天记录的特殊儿童轩轩犯了错,打死不肯道歉,当我用龙猫的口吻请他去道歉他就去了。昨天记录的另一个需重点关注儿童小曼不肯剪指甲,当我答应给她直播我家猫剪指甲,还给猫各种配音,编故事,把剪指甲排成一出大戏,她就肯剪了。我觉得这两件事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是轩轩还是小曼,都在不同层面被家庭严重忽略和影响,造成了他们对他人强烈的负向意识,常用冷漠武装自己。命令式的要求只会激起他们更强的自我保护欲,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明白对比其他同学,自己在家庭方面所遭受的不公平。所以他们对被要求这件事非常拒绝,以拒绝来宣示自己对世界的掌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以大龙猫和猫咪口吻说出来的话呢,颇有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感觉,不是要“战胜”孩子,反倒是用一种幽默温柔的方式抚慰孩子,让孩子心理紧绷的弦放松下来。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只是在做一件大家都会做的事情而已。
所以我总结出的规律可能是,引导这种心灵创伤的孩子,不妨尝试用泛灵化的方式温柔以待。当然,生效的前提还是要教师观察发现或为孩子找到能让他柔软下来的存在是什么。而当教师愿意为一个孩子绕一条远路,用儿童视角温柔的讲一个道理时,我觉得孩子才会真正觉得与你的关系是亲近的。
这条规律纯属我瞎掰扯,且容我下回再遇到个特殊儿童特殊事件时,试试是否还有用,再记录。
二、要受学生欢迎,要历练学科基本功
好像从入职第一年起,我身边会有这样的声音:你要么好好走学科专业,要么搞好班主任哦。我非常的困惑,我会选择当老师,是因为我既非常热爱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又很喜欢育人这件事。为什么它们之间存在选择呢?难道我不应该把它们都做好吗?今天李教授说的这句话深得我心。恰巧今天他举得例子就是阅读这件事,我觉得要是先听他讲再开我的家长会,一定能更有理论指导性。也更加确信自己正在做的是对的事情,就是要深耕语文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在向学生打开通往知识的窗户,同时更在表现自我。优秀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更有这些东西背后他所拥有的精神能量。这种力量能给到孩子的,绝不单是成绩的提升。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听我讲道理,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我用了多种不同的德育策略。我会觉得主要原因一定是我的课堂,我这个人很有魅力,他喜欢我,认为我讲的东西真的能触动到他,所以才愿意听。学习就是心灵的接触,知识的传授不能脱离心灵的轨迹,德育也是。既然是同一条轨道的事情,那就都加油一起做好吧!
三、可以一直努力的方向:叙事德育,把道理隐藏在故事里,在叙事中育人,在叙事中成长。
特别喜欢这个点,因为我也正在探索。寒假开始与孩子一起写读后感,每一篇都藏了我想讲的道理,这学期不断发现一些有趣的小变化。我们班有一个很有个性的,经常违规违纪的街舞篮球boy,这学期开始竟然时不时会主动写一些很感性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思考私发给我,与我交流。他的常规纪律在我没有特别去管教的情况下,竟然也有明显好转,这太有趣了。所以这个学期也依旧在坚持鞭策自己,鞭策孩子们甚至邀请家长大朋友一起写读后感。很高兴了解到自己在做的是一件正确的、有价值的事情。要读论文,继续探索。
四、爱心型教师以惯用经验法宝解决问题。智慧型教师用三种以上办法解决问题。研究型教师有一百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完这句话我就明白了,自己连“智慧”两个字都够不着呢。只能想出一个办法的情况居多,且还是第一条说的那种经验主义,时不时整个歪招。当我翻看自己记录的笔记,自问能不能拿出除了所记以外的九十九种办法,完全不能,告辞了。
想起了上周末的家长会遇到的那位极其自负的家长。与他沟通前,我做过情况类似的答辩题,还处理过类似的另一位家长的情况,都非常好。所以满自信认为能比较轻松做好他的思想工作,结果同样的步骤完全行不通。当我提出“教育是让孩子未来能有更多可能性”这一点时,人家家长直接说:“她不需要有其他想法,我的孩子和我都可以为了家族事业牺牲,她成绩不用很好,我能搞到北京户口,上大学只是走个过场,她以后是要成为孟晚舟那样的人!”保持着礼貌而不是尴尬微笑的我,脑子里只能不停飘过“我该怎么接这个话”的弹幕。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恼这位家长,反倒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我做题的时候好好的,现实却没有能与他达成共识呢。现在明白了,如果我脑子里储备了一百种解决办法,而不是只有做题时那一两种,情况就会比较轻松了吧。后来师父与我交流这件事时提到的,对这种家长自己还需要有非常过硬的理论储备,用理论而非经验来回复,让他看到你的专业性。这就是我没想到也没做到的一点。
所以,以后即使短暂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我想,我也要推动自己一把,继续探究这事儿还能怎么办,暂时找不到一百种方法,也不能就此把它放下了。这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再来什么疑难杂症,我才能轻松应对呀!
李教授说,教育要研究儿童成长密码与科学成长配方,积极干预人的成长,帮助人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作为教师,在新的时代,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参加比赛才需要面对,而是每天都需要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位研究型的教师,深以为然。
随手立个小flag在这里吧,一是教育笔记,不求天天坚持,但愿篇篇都能有所思考,有所总结,有寻找规律意识。二是落实班会,在学校规定动作外,也以时代新问题为背景,引领孩子进行思考,争取记录。三是自信起来,李教授说,上台不要紧张,要相信自己就是专家。可是我听完了这个讲座,我连原有的自信都没掉了。所以我想让自己自信起来,还是要扎实做好研究这件事。一开学我又要重新和自己的时间表进行磨合,上两周勉勉强强坚持写,但是没有读书,备课上也还要下功夫。希望下周能把时间表规整好,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