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

关键词:称号 姓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

既然姓与婚姻有关,那就是从氏族社会的婚姻说起。

1、“内婚制”

在母系社会早期是氏族内婚配。这样的好处是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虽然,内婚制也有一些禁忌: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但是,婚配的女男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内婚制的危害后,逐渐过渡到族外婚。

2、“族外婚”

族外婚,就是所有男子“出嫁(外婚)”到另一氏族,一个氏族的女子和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之间的交互群婚。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有母无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因为实行走访婚,女男之间离异无常,加之男子暮至晨归,所以子女一般并不确认生父。子女由母亲抚养,父亲并无抚养子女的权力。父与子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因而从世系上也就没有共同的血缘纽带,即使相见,亦如陌生人。

族外群婚制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子女跟随母亲,属于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根据母亲来计算。

推测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比内婚制更科学,更有利于人类族群生存和进化。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丈夫搬到妻方氏族定居,形成较为稳定的对偶婚。

3、父权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社会生产作用的提升,男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多妻制过渡,财产逐渐按照父系继承,世系也渐渐随父系计算。

4、三皇五帝时期的婚姻观:

伏羲氏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

《史记》中商、周、秦三朝的本记,都有一个相似的、有趣桥段:

殷的始祖是契(xiè谢),他的母亲叫简狄,来自有娀(sōng松)氏,是帝喾(kù酷)的次妃。简狄等三个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燕子掉下一只蛋,简狄就拣来吞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

周的始始祖是后稷,后稷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是姜嫄。传说姜嫄在野外踩了一下巨人脚印,然后怀孕生下了姬弃,也就是后稷。

秦的祖先是大业。颛顼有个后代叫女脩,她在织布时,燕子掉下一枚蛋,女脩吃了之后就怀孕了,生下的儿子就是大业。

另外,禹的父亲是鲧,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

是不是很有趣?2个女人因为吃鸟蛋而怀孕,1个女人因为吃了薏苡而怀孕,1个女人因为踩了一下巨人的脚印而怀孕。

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4起意外怀孕事件都发生在五帝时期。

推测:在三皇五帝时期,依然残留了母系社会的风俗,对两性关系并不是特别在意,既使出现意外怀孕,随便编个段子,糊弄过去就算了,也没人太较真。君王之家尚且如此,民间更不会在意。这说明,在这一时期,父权虽已基本确立,但是,在一些日常风俗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

推测二:在三皇五帝时期,不仅两性关系方面比较开放,在财产方面,女性也应该保留了很大的话语权。想一想,现在女方依然有“嫁妆”,当时陪嫁些奴隶呀、财产呀,也很容易理解。

交待完背景,咱们再来看看夏朝之前的姓。

二、夏朝之前的姓

1、黄帝的姓有争议

《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真的姓公孙吗?《索隐》引用皇甫谧的话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按这个说法,黄帝应该姓姬呀。

此外,《会注考证》里说,“《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未详史公所本”,又引用崔述的说话,“公孙者,公之孙(公侯之孙)也”,认为当时公孙不是姓,也不是黄帝的姓。

可以确定,黄帝的姓存在争议,说明,黄帝的姓不如氏广为人知,推测其本人并不太意自己的姓,或者是没有刻意宣扬自己的姓,是不是因为姓来自母族,不愿意宣扬呢?还是为了降低母系的影响,确立父系的权威?

2、黄帝儿子的姓

《史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父子居然不同姓!作为现代人,这就很难理解。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姓并非来自父系血统。那么,姓是来自哪里呢?那只能是来自母系血统。这进一步验证了推测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统

为什么只有14人得姓?其他11个为什么没人得姓?往下看……

3、辛勤的黄帝

《史记》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ūn yù),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

这说明,黄帝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王,一生南征北战,居无定所,武力超群,肯定征服、兼并了许多部落。可是,黄帝为什么要打仗呢?

我们知道,动物之间的争斗,主要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

人类除了为生存和繁衍打仗,就是为了利益打仗。说白了,就是抢地盘、抢财物、抢奴隶、抢女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发生联姻呀、“播种”啊等情况,应该是很正常的,没有那就不正常。

根据推测一和推测二:得姓的14人,母亲应该来自14个部落,且在部落中拥有相当的地位和财产,才有实力帮助自己的儿子得姓,并建立自己的部族。至于其他11个儿子,应该是随着自己的母亲自生自灭了吧。

4、五帝的姓

五帝都是黄帝后裔,颛顼的姓不确定、帝喾姓姬、尧姓伊祁、舜有两个姓姚和妫、禹姓姒。

但是,《史记》中却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这里明显有疑义。

文中的国号“有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明明说的是氏,而“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中是“氏”显然说的是姓。这种说法显然和后世的理解不太一致。《史记》这里的说法有问题。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关系?

结合上一篇文章中对于氏的猜想,和本文的推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夏朝之前

“氏”代表的是出身的氏族。同氏的人,出身于同一个氏族或部落。

“姓”代表的是母系血统。同姓的人,具有相同的母系血缘关系。

三、夏朝和商朝的姓

查看夏朝的历代君王,其姓均与禹相同,姓姒。商朝历代君王的姓均与先祖契相同,姓子。周朝历代君王的姓均与先祖弃相同,姓姬。

说明,从夏朝开始,父权在血统世系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自夏朝之后,以父姓为血统世系传承,彻底摆脱了母系社会的影响。

《史记》记载: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其中“用国为姓”、“以国为姓”,存疑,当是“用国为氏”、“以国为氏”才对吧?

夏、商、周三朝:

氏:新出现的氏,代表了封国、封地。

姓:代表了父系血统传承。

孔子的孔氏,并不是封地,也不是封国。孔子的六世祖姓子,名嘉,字孔父,人称孔父嘉。孔父嘉因祸身亡后,他的儿子为了避祸,将子姓改为了孔姓。孔氏不是氏,是将子姓改为了孔姓。

至于楚王一系明明姓芈,偏要以氏为姓,称呼自己为熊*,就是为了往黄帝血统上凑。

在春秋战国时期,姓的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以氏为姓以国为姓以爵为姓以官职为姓以某一先祖为姓……这样的资料,网上一抓一大把。我就不啰嗦了。

三、姓和氏的区别

最后,总结一下姓和氏区别,需要分为三个时期来区分:

1、夏朝之前:“氏”代表的是出身的氏族。“姓”代表的是母系血统。

2、夏商周三朝:新出现的氏代表了封国(封地);姓代表了父系血统传承。

3、秦汉之后:氏逐渐从称呼中消失,降格为籍贯;姓代表了父系血统传承,在称呼中确立了主要地位

我觉得这样来解释姓和氏,再去看先秦的历史,就清楚多了。你觉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