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镇女工
奶奶下世了,四个儿媳妇都是鼻涕一把泪两行,林香娘哭得最狠,嘴里反复念叨着“娘啊,你不管俺了呀”,“娘啊,俺闺女以后可咋办呀”,她知道,在自己男人那儿,家里仨闺女捆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小儿子,有婆婆在还好,能压住,婆婆一死,自己闺女们以后的日子就难了。
果然没两年,林香爹把大闺女林红、二闺女林花都卖了个好价钱,说给他儿子攒家底。聘礼要得重,俩女婿却都不是啥正混的人,闺女嫁过去受苦,回娘家也不敢吱声,爹不管,娘说不上话,倒苦水有啥用?三闺女林香还小,还能留几年,到时候也是一样的命。
有天村长开会,动员村里人送娃去上小学,说国家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不要钱,还给发书,发口粮,上学学得好,往后能端铁饭碗,吃商品粮。女娃也能上学,跟男娃一样发书发粮食。林香爹跟林香爷爷合计半宿,林香十一二岁,干地里活也干不动啥,叫她去上学,还能省一个人的粮食。
于是林香和弟弟林全成了家里学历最高的人,小学毕业。那所破旧的山村小学,只有两间教室,屋顶还漏雨,桌椅都缺胳膊少腿,比村里最穷的人家还破,却是林香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原来县城不是最远的地方;原来除了传说中的汽车,出远门还能坐火车,还有能飞上天的飞机;原来人们脚底下踩着的地是一个特别大的球,太阳不是小小的一个圆饼,它比地球还要大……
告诉林香这些的,是小学唯一的老师李爱华,只比她大了十岁,但在林香心里,李老师懂得世上所有的事。李老师身上,有一种村里所有女人身上都没有的东西,深深吸引着林香,后来上了工厂夜校,她才隐约觉得,那应该是知识的力量。
是的,林香上过夜校。上完小学,她已经十七岁,弟弟林全十四。李老师说他俩成绩都好,让他们接着学中学的课,将来能走出山村,到镇上、县里工作,可林香爹不让了。在他的认知里,林全接着上学,说不定能像镇上大戏里唱的那样,光宗耀祖,改换门庭,林香再上学有啥用?她该嫁人了,上学那份口粮补贴,哪能跟娶个大姑娘的聘礼比。已经卖过两个闺女的林香爹,轻车熟路地去找媒人问信儿了。
林香不愿意像大姐二姐那样被卖,可家里没人能帮她。奶奶下世了,娘在家根本说不上话,爷爷?爷爷平时都不拿正眼看她。她半夜跑去找李老师,李老师留她住下,细细地问她将来的打算,她却不知道将来想干啥。
一直上学?李老师倒是愿意收留她一起住,但她爹肯定不答应,到时候再带累李老师。嫁人?谁知道她爹给找个啥样的人家,再说,她奶奶、她娘、她姐姐们,嫁人以后,一辈子就捆在家里了,她还没见过书里说的那么大的世界,咋能甘心?
李老师最后给她支了个招,镇上电器厂正招临时工,包吃住还有工资,一个月10块钱,干得好了还能涨,就是要求识字,手脚麻利,能吃苦。最打动林香的是,李老师说,工厂里有夜校,教文化,去干活的都能跟着学。李老师的同学就在夜校当老师,她可以拿着李老师写的信去,准能留下。
后来,又是一个深夜,林香收拾好小包袱,偷了户口本,揣着李老师的介绍信,逃出家门。她提心吊胆地摸黑翻过几十里山路,终于在天蒙蒙亮时到了镇上。打听着找到镇上唯一一家电器厂,用介绍信和李老师同学的名字唬住了看门大爷,她得以混进招工队伍,通过简单的识字考试,成为了一名电器厂的临时女工。
厂子主要生产电风扇、收音机,临时工只能组装生产好的元件,林香跟着师傅学了两天,就能上手了。白天干活,晚上学文化学技术,吃食堂住宿舍,半个月下来,林香比在家时还胖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