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军博馆的门庭若市来讲,中华世纪坛真可谓门可罗雀。凭着感觉走向入口,几乎是无停留直接安检入内。看到有位家长带着孩子进入下沉广场,彼时我还不知道那叫“圣火广场”,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抬眼望去,一览无余,就直奔主体建筑。因为太阳过于强烈,毫无防晒措施的自己只能尽力隐身于有限的阴影之中,也正因此发现侧边有地下展览,入内探索。原来是中华世纪坛智育基地,且有智趣三国之初出茅庐,包容了板类、环类、锁类、箱类、数类和弈类,被融入在闯关游戏中。我立马意识到这是孩子的最爱,上前咨询,才知明天就是截止日。但7月15日以后会有类似的活动重新举办,可以关注服务号进行预约。果断加了关注,期待带着孩子来参与游戏。
出了基地继续前行,终究是建筑的豪迈战胜了炙热的阳光,我抬步走向中线,试图以主人翁的姿态感受这宏大的气息,不料更大的惊喜在等着我。入口处的导览图瞄到有青铜甬道,但并未注意。走到中央还没来得及感受信步游走的气势,就被地上的一连串年份所吸引,原来这就是青铜甬道。我到达处已是民国时期,但1895年对我印象过于深刻,我忘记了烈日转身迈向光绪二十一年。瞬时,我忘乎一切跟随地面的时光隧道穿越到清朝一年一年走向新世纪。每一个年份都记录着当年的历史大事,好的坏的,但总归让人充满希望。回头望去,长长的甬道仿佛成了立体隧道,召唤着我去回望取探索。
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站在三楼展厅门口。追求“无为而有为”,我却深深被“有为”所拖。在此之前的看展逛馆都是随性而至,放松而未,看完之后是否有游记完全看造化。这次不一样,也许从我抱着写文的心态之后,“无为”已成“有为”。这种拉扯的情绪险些让我直接躺平。
“何以为家”中华家风展是我的重头戏。到馆时间较早,志愿讲解没开工,看着琳琅满目的展板心早已被吸引,不管不顾投入其中。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沉下心之后所有的顾忌和“有为”都是浮云,“无为”自然到来,沉浸在策展人布置的充盈世界中。
直到“何以家风”环节,讲解跟了上来。最大的收获要数中华世纪坛坛体和圣火广场的讲解,其中的内涵和巧思令人大开眼界。
中华世纪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主建筑由“乾”、“坤”两部分坛体组成。坛体上可转动的部分为“乾”,静止支撑的部分为“坤”。两部分上面均有刻度,静止时刻度重合,旋转时则可以根据刻度看到移动速度。“坤”体上的回形环廊上悬刻着征集而来的56个名族自主设计的图腾。
主体建筑的设计寓意取自《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乾”指天体永恒运动,从不停息,寓意努力向上、自强不息;“坤”为大地能包容万物,兼容博大,寓意以和为贵的精神。整个主体建筑动静呼应、气势雄浑,既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博大襟怀。
看完宏大的坛体转身回望圣火广场。广场上有一块下沉地面,里面燃烧的长明火取自周口店猿人遗址,为“中华圣火”,用的是天然气,终久不灭。当我独自围绕在它周边,看着它跳动的身躯,脑海里很好奇,这是真的吗?于是努力伸手去感受它的温度。尽管空气在高温下已是炙热,但依旧可以触碰到来自圣火的阵阵热浪,像是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脉搏一样强劲。
广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叠水缓缓而下,象征长江与黄河。叠水中各有28个泉眼,象征着56个民族是一家。
广场的北侧镶嵌着一副中国地图,用取自各个省地标特色的土壤拼接而成。南侧也是中华世界坛的南入口,矗立着一块汉白玉题字碑,正面刻着江泽民的题词“中华世纪坛”。背面为“中华世纪坛序” 。
站在圣火广场,环顾四周。自己像是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所包围,往北望去,青铜甬道熠熠生辉,召唤着我继续前行。
阿淼写于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