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双主题“食”、“宴会”)
题记:我们中国人,素来求食不易,在吃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一方面在平时生活中极其节俭,另一方面在宴请待客上又十分的慷慨。辛苦得来快活食,是我在上辈人身上看到的质朴品格。
(一)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有条件,大部分是能不和父母住一起,就不和父母住一起。最大的原因是社会的变革太过巨大。不像父辈们,上一代过什么日子,自己这一代也接着过什么日子。因为那种固化的生活模式,使得老一辈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事的智慧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地方。所以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长辈对于晚辈都是处于绝对的主导。上一辈人对于那种主次关系接受起来非常容易,而我们则不同。
8090这一代,是我们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大幅度踏步的一代。这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父辈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不如我们。有很多新鲜事物,要我们年轻人反过来教父辈如何使用,如何适应。
这种倒置的代际关系是前所未有的,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和冲突变得前所未有。
(二)
在日常的饮食上,两代人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个人的,是代际之间的。
比如我们吃饭,喜欢即做即吃,基本不会吃隔餐的饭菜,更不会吃隔夜的饭菜了。可是我妈不一样,她来到我们这里,当餐没有吃完的,哪怕是只剩下几筷子的菜,她也会留到隔餐继续吃。到隔餐又有了新的剩菜,她继续留到下一餐,甚至是隔夜,放到冰箱,第二天拿出来热一热继续吃。
我们是不吃的,她就会自己吃。其实每一餐都会有点剩菜剩饭,就是说虽然每天每餐都会做新的菜,可是几乎每一餐她都会吃隔餐的菜。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买了苹果,奶奶总是喜欢藏起来,等苹果烂了才把苹果拿出来,把坏的部分切掉,吃剩余没有坏的部分。她吃苹果的速度约等于苹果腐烂的速度。当然,那个吃腐烂苹果的人往往是奶奶自己。好的苹果她会分给我们及其他其他家庭成员吃。
妈妈当时也觉得腐烂的苹果吃多了不好,而且奶奶身体本身不好,应该吃新鲜的,最起码不能吃烂的。所以,趁奶奶不注意,把那些腐烂的苹果全部扔掉。奶奶知道了,表现的痛心疾首,无法容忍这种浪费。等我们把新鲜的苹果拿给她吃的时候,还赌气不吃。
就像现如今我们的剩菜,只要妈妈不注意,我们就会直接倒到垃圾桶里。她也只是摇头,有时候剩的多了,会用袋子装好,等回去乡下带给家里的狗和鸡鸭们吃。表现出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节俭。
我们也经常跟她科普,隔夜的菜吃了对身体不好。吃坏了身体花的钱远比这些食物还要更多。
然后,她就会说在家里很少吃隔夜菜,因为家里养了狗,还有鸡鸭,这些剩的饭菜都给它们吃。所以她建议我们在这里养一条狗。可妻子不喜欢土狗,而且也怕狗伤人,一直没有养。我们剩的所有饭菜,垃圾桶是唯一归宿。
(三)
80后之前生的人都是有过饥饿经历的。这种记忆是整个一代人的记忆。妈妈说,当时她们家姊妹比较多,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吃不饱。家里的菜放盐偏多,咸味较重。以便做很少的菜,就可以咽下很多的饭。
这种少吃菜多吃饭的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她经常说多吃点菜,少吃点饭。可是端起来碗没几下,碗里的饭就没了。而我们吃饭的习惯往往是菜多饭少。
中国人自古求生不易,节俭是刻进基因里的东西。爸爸妈妈在农村的生活算下来成本非常之低。自己种大米,种菜。吃的都是时令菜。他们虽然节俭,但不代表他们吃的不好。我敢说如今农村里面的饮食比城里的人的品质要好太多。
因为村里留守的村民不多,所以一旦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都会聚在一起。村里谁过生日会聚在一起吃一顿。谁家起了一个新灶,大家会带着爆竹来庆贺,又吃一顿。有时候聊天说某家的狗喜欢咬谁家的鸡,他们一商量把狗打了吃掉,又让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就更别说逢年过节,在群里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晒出自家桌上的美味佳肴。
吃,几乎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永恒话题。
家乡很多食物有它独有的味道。比如说腊肉、火腿,甚至黑黢黢的咸菜都会勾起在外工作的游子们小时候的记忆。
(四)
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去镇上读寄宿学校。一周五天,饭菜自备。米饭学校食堂会统一给我们做好。每周我们都要自己带米交给学校,女生六斤,男生七斤半。往往我们去学校,不仅要背着书包,还要扛着一袋米。每个人都有一个账号,可以适当的多交点米,免得每个星期都要带米,尤其是女生,十分不便。
星期一、星期二学校是不会供应菜的。要到星期三开始才会有少量的食蔬供应。因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从家里带干菜。
我吃的最多的就是咸菜。每个礼拜天,妈妈都会买一块很大的肉,肥多瘦少,就着这些肥肉炒咸菜。油越多,咸菜口感越好。就算是夏天,咸菜也可以放个三四天,不会发霉。除了咸菜,还有萝卜干,干豆角,霉豆腐,辣椒酱等等。
初中三年,我家吃的最多的就是咸菜炒肉,肉很少,集中在前两天就吃完了。初中三年把我都给吃吐了,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再想吃这个菜。
多年之后,家中偶尔做一个咸菜炒肉,我都会胃口大开,多吃半碗饭,才感觉到它的味道其实非常可口。
小时候家中并不是顿顿有荤菜,没有荤菜的时候就会炒蛋,有时候甚至连鸡蛋都没有。
据说,我小时候看到没有荤菜,当场就发脾气。可因为有过挨打的经历,也不敢很大的发作。我会气呼呼的跑去厨柜里面找白糖,挖一勺白糖拌着饭吃。碰到没有白糖,就会倒酱油,还有猪油拌着饭吃。
不知道是因为长大以后觉得这些事情很羞耻,还是那个时候太小,总之我是没有记忆的。我说有吗?妈妈笑着给我一个白眼,还有姐姐的佐证,都让我确定这是事实。
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在我们小时候的物资也不是十分充足的。不像如今的小孩。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
(五)
不管家里多么的拮据,平时生活多么的节俭,只要有客人来,都会把家中最好的食材拿出来给客人吃。
在我们这边,待客的标配是,蒸三个白糖煮鸡蛋,或者是咸的煮鸡蛋就面条。这种礼仪在我很大的时候还有,去某些亲戚家还被招待过。那时候的饭菜已经很丰富了,对于好客的主人家,这个蛋我是吃也吃不下,不吃觉得不礼貌。随着物质的极度丰富,这种礼仪也慢慢也绝迹了。
以前待客的最高规格就是上碟菜。所谓的碟菜就是用小碟子装着的精致菜品,比如火腿,腊肉,腊肠,腊猪肝,腊猪心,腊猪肺。碟子越多,就证明这家人的重视程度越高,还有主人家越殷实。
长这么大,参加过很多宴席,也有很盛大的宴会。但最留恋的还是我们村里的流水席。
流水席上的菜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只有在农村宴席上才能有。
在我们当地有几个菜是出了名的。一个是素炒干笋,一个是扣肉,一个红烧肉,还有一个是蒸的火腿肉。
如今有的地方还保留着上鱼,上扣肉,放鞭炮的习俗。
尤其是办喜事,涉及到宴请新的客人。大家对于菜品的比拼非常的看重。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固定的一两个厨师。他们平时也是普通的农民,只是办宴席待客的时候,他们要充当主厨的角色。有了长年累月的积累,他们做的菜一点不输于星级宾馆的大厨。
农村的酒宴,食材大部分是自家的。有条件的打算在年底办酒宴待客,年初就会自己养好猪以及鸡、鸭、鱼。
除却原汁原味的食材,其他的都非常的简陋。在我小时候村里面办酒席,所有的桌凳,碗筷,厨房用具都是各家各户借来的。如今改善了,村里有一套厨具和桌凳专门用于办酒宴。
以前是有专门的人去各家各户把桌子借到事主家。所以几乎每家人的桌凳底下都会写上名字。除了桌凳,所有的碗底部也会刻一个字用于分辨。记得小时候我家所有的碗,不管新旧,底部都有一个“丰”字,这个“丰”是我爷爷名字里的一个字。长久以来几乎成为了我家的图腾。除了我家,别人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字。筷子因为难以区分,外借的比较少。而且我们那里盛产竹子,事主往往会提前自己把所有的筷子都削好。
酒宴上所有的酒都是事主家自己酿的水酒。那是糯米的精酿酒,属于黄酒的一种。新酿的酒入口非常好,但是酒精有二三十度,十分容易醉人。
各家各户都有一把铝壶,肚子大嘴巴小,还有一个盖子。酒壶上一样的也刻着每家每户的名字。到了办酒宴的时候就会被集中借到事主家。有专门一个工作是温酒。我们那里办喜事一般选在农闲的腊月里,温度低,喝的酒都需要温好。
所谓的流水席也并非是流水,不是来了就吃,吃了就走,有固定的时间。毕竟天冷,大家都是集中上菜,趁热吃完。
所谓的流水可能是因为宴请的时间较长,结婚是要待客三天的。其中两天里,每天都有一顿属于正席,正席的菜品是最多的,也是最丰富的,很多硬菜只有在正席上才会有。
农村的酒席十分丰盛,东家有点不惜代价,将所有最好的都拿出来款待客人。很难想象,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那样的节俭。
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辛苦得来快活食。中国的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中国人对它倾注了非常厚重的情感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