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06字,写作时长85分钟,推荐阅读4分钟
最近迷上了时间管理,慢慢接触了一些关于时间的思考和深度探讨,其中就有张老师提出的经典,生命其实是一块不能重复蓄电的电池板,你有必要每天去计算它的剩余电量。继而思考你还能在电量用干之前完成的任务量,,精彩地活着还是死去?
01 逝去的不仅仅是青春
该理论细思极恐呀,就目前本人35岁为例:按国家公布60岁退休计算,只剩下25个年头可以奋斗,抛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精力衰减和家庭事务的繁杂不算,光是每天正常生理作息就要消耗10+个小时,我只剩下不到10个小时。而我在工作时期内的奋斗时间为10*30*12*25=90000小时。这点时间按照1w小时天才理论可以成就9个方面的成就,但现实问题是,我每天上班时间中掺杂了大量的无效事务性工作,而不是纯粹的刻意性练习,因此,该笔时间在有效性上至少要打个对折45000小时,折算为传统的24小时天数是1875天。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工作期限为1875天,完成这些时间后,我的工作时间将耗尽。
02还有一条出路
通过上面的计算是不是觉得好像又回到了高考时代一样,每天都沉浸在倒计时的恐慌中,是不是要只剩下穷于应付这一条了呢?依我看,非也,就算是只剩下1000+天,也比一天都没有强呀。再说,按照1W小时天才理论,天才也只不多需要416.67天(按24小时制计算)的刻意练习呀。那么我们并非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也可以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吧。这里再普及一个概念叫可控时间,可控时间指的是自己能自主支配的时间段,它存在长度和宽度的限制,一是长度,因为做任何事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没有事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当然如果有的话,那样的事件也是不值得被人铭记的,必须有一定的时长作为保证。3分钟、5分钟这样的长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碎片时间,它的意义只在于收集信息和工作准备。二是宽度。不同程度的人面对时间的认知敏感度和深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跟巴菲特共进晚餐需要几万美金的原因,每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同一时点的认知也是不同的,而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而螺旋上升,最终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阅历和“职场锻炼”对一个卓越管理者的提升,优秀职业经理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敏锐地发现普通人无法触碰的商机,这也是通过大量刻意练习后形成的。
03让子弹先飞起来
记得《开讲了》有一期的嘉宾是丁俊晖,他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天才,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精英。我专门找了他的节目来看,发现其实天才死在了大家的想象中,他描述了父亲为了让他学球,答应他退学,带他四处练习甚至远赴广东,最后一家人每人每天伙食费只有2元钱,住在一张床上,每人还必须侧身才能躺下。这样的“天才“有几个人能够想象,丁在节目上话语不多,总是反复强调那句“可能2元钱的饭吃多了”。闻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往事,在记忆中,童年都是在穿着年长哥哥大而蓬松的校服里度日,每次遇到别人家孩子讨论“大白兔“和巧克力味道如何之类的话题便默默躲开,总是习惯用眼光中将隔壁孩子手中的卡通蛋筒“吃”上一百回,然后安慰自己“其实也不好吃”,这些记忆像极了烙在心口的伤疤,每每想起,总是隐隐做痛。记得奥运会上傅园慧在央视的访谈中说道:“当时就好想哭好想哭。。。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因为只有让子弹飞起来,才能有后来的故事。子弹不出枪膛,只不过是一个块状金属而已,出了枪膛飞了起来,才有了一切的可能。
总结一下,今天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我为例计算,整个人生工作期只剩下1875天,逝去的除了青春还有不可逆的人生;二是如果通过大量可以练习,仍可以有所作为;三是万事如果有了开头,才可以有曲折的过程和结局。
嗨,我是三三得九,这是我陪伴您的第7天,离我工作生命结束还有1874天,今后几天我们就上述三个话题逐个展开聊,如果您想嘱咐在下几句,吐槽拍砖随您,只要您留言,我就回复。
祝您成为您心中的自己,好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