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是英国伟大作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作品,当时出版后,并没有得到认可,甚至被评论界斥责。直到近半个世纪后,这部小说才逐渐被人们真正认识,并承认它的价值,并使其进入世界名著之列。
《呼啸山庄》于1847年12月出版,艾米莉・勃朗特于1948年12月去世,去世时年仅30岁。读《呼啸山庄》,让人总是不敢相信,这样史诗般的著作出自一位足不出户的年轻女子。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称艾米莉・勃朗特是有着深邃智慧的伟大前辈。无论是文笔,抑或是小说人物性格的拿捏都如此深刻老练,对于故事的谋篇布局,她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说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这样的评论恰似她笔下的《呼啸山庄》,爱得至纯至深,恨得至痛至伤。
《呼啸山庄》从一个租房客洛克伍德先生的视角展开,采用插叙中追叙的形式展开,追叙部分是由一位热爱阅读有着一些文化背景的女仆艾伦为洛克伍德先生讲述前事的方式。这样的结构让小说中的人物处于一个多方位的视角,使其性格更饱满。
艾米莉・勃朗特写作的强悍之处除了高超的文笔和流畅的情节,还有仅仅靠着两座山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就构造了一部情节曲折、震撼的悲壮爱情故事。艾米莉・勃朗特灵活运用了对比、渲染的描写手法,将两座山庄和山庄里的人做对比:呼啸山庄荒凉、破败,画眉山庄宁静、温馨;呼啸山庄里的人冷漠、野蛮,画眉山庄里的人文明、柔弱。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的对比,得出画眉山庄胜出,那就简化了这部作品,没准儿也就曲解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创作本意。
整部作品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无论是第一代人凯瑟琳・恩肖、希思克利夫、埃德加・林敦、伊莎贝拉・林敦,还是第二代人小凯瑟琳、哈里顿・恩肖、小林敦,他们面临爱情的抉择,是追随内心的深层感受,挖掘灵魂的需求,还是顺从现世的安稳,追求家庭的稳定。
当得知心爱的人有心要嫁与他人时,希思克利夫出逃了,再回归时,他的身份是复仇者。对心上人凯瑟琳的爱有多深,他对夺走她的人及其周围的人就有多恨。他的恨摧毁了两座山庄的人,也导致了凯瑟琳的死亡。和希思克利夫的爱一样,凯瑟琳对他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呢?正是她的执着和矛盾伤害了自己。她在决定嫁给埃德加时跟仆人艾伦讲的话,和她阻止伊莎贝拉・林敦爱上希思克利夫时讲的话,无一不道出了她内心深处对希思克利夫炽烈的爱,她懂他,她说,“希思克利夫就是我”。
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更是到了疯狂的程度,尤其是对凯瑟琳死后,他去掘墓,并将棺木打开缝隙为自己死后可以去其相拥相伴做打算。在临死时时常半梦半醒,似与心爱的人神魂相交。复仇胜利后,两座山庄收入囊中,所恨之人一一死去,他也无心活着了,因为死去的人中还有凯瑟琳。
伴随着第一代人爱情的悲剧,小说的最后写到了第二代人的爱情故事。与第一代人的爱情相比,他们有着相似之处,同样是地位、教养的悬殊。但也有着不同,第二代的爱情伴随着小林敦的死和希思克利夫的为爱痴狂,哈里顿和小凯瑟琳有机会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哈里顿并没有像希思克利夫那样执着于恨,他对小凯瑟琳萌发的爱意使得他心甘情愿被改造成一个文明的人。他在仇人希思克利夫的培养教育下长大,当然这个仇人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和希思克利夫有着很多相似处,在相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感情。也许,正是这感情让哈里顿才有了接受改变和成长的力量。
第一代人,凯瑟琳死后回到了荒凉凄冷的呼啸山庄,回到了希思克利夫的身旁。第二代人,小凯瑟琳和哈里顿回到了温馨明媚的画眉山庄。无论是呼啸山庄还是画眉山庄,都是爱的回归,是对内心深处真爱的认可和顺应。
《呼啸山庄》不愧为世界名著,它里面的爱情是深入骨髓的,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让人丧失理智,并且超越时空的生死恋,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笔下,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