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无法入睡,静思数年间的生活,发现无非是在不断做着减法,并在纷繁世界中搭建着个人体系的过程。
一生倒有半生,是在清理一张桌子,只有在反复清理的过程中,看见能力的边界,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
慢慢的,我就适应了活动半径有限的事实。若非必要,绝少出门。和外部的最大交流,是阶段工作后,寻找一个国家,生活上十几天。为此事前必会产生出大量功课:阅读相关的历史,地理书籍不说,还需要按兴趣所在,构建出框架,并以不同目的地为纲,依照相互关联做出规划一一
这是极琐碎繁杂的工作,甚至让人想要放弃。只是,不是这样,怎么能让每次旅程珠矶入匣,不致暴殓?
在这个城市中,我的生活既紧凑也松散,它却建立在无数的分格之间。一,跑步。从2016年某天决定要跑步开始,我就一直在跑。两年多时间,淘汰两双跑鞋,完成了超过5000km的跑程。没有目标,不参加比赛,只是喜欢那不断挣脱的感觉,有些像当年的阿甘。为此也受到过视同异类的打量和种种非议,可是,要让没有去坚持过做一件事的人,去理解别人的持之以恒,毕竟是伪命题。分众时代来临,遇到的每个人都有着不会志趣相投的可能。
二,利用手机app背单词。体验十分类似于以手捧沙,手指并得再紧,也会有流沙漏走。记忆和遗忘,对抗与妥协,成为了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不过由类似某种负担,再到生活组成,回头查看一下时间表,倒也波澜不惊渡过了581天。
三,在碎片化时间中读书。不敢贪多,仅以每天10页作为阅读量,我每年也大约能认真完成读书6本以上。尽管比起最爱读书的以色列人,绝难望其项背(年阅读量约64本),却尝试着走出舒适区,以蜗牛爬行之力啃完了若干本买入经年,都一直束之高阁的专业书籍。
最后则是码字。基于灵感不是时时常用,这成为了最为率性而为的部分。对身边不少能坚持不断产出的写手,我深表敬意,且不论质量如何,能长期如一日去做相同的事情而不缀,本身就是个卓杰的工程。
"时间消磨了意志,散漫则消耗着生产能力。"
关于接下简书的日更挑战任务这件小事,我想就是紧逼一下,想看看自己最终能够走出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