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行,从20岁前第一次受邀与朋友出行后,似乎就爱上了这种方式。当时我还不晓得,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行。每次出行都很自如,我很享受这种行程,没有觉得不妥。
独自旅行带给我很多快乐,出去玩一圈之后,不光见识广了,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好。从大学到工作,我保持着基本每年一次的节奏。直到有一年,我停止了脚步。
那是临近6月的一天,因为工作上的问题有点闹心,就忽然想出去走一走,念头一起心痒难遏。对于安排出行已是驾轻就熟,立马锁定目的地,制定计划,正准备订票时,忽然想到了个问题:旅行不是有益健康吗,可为什么我变得越来越烦躁?
在那月之前,我入了一个旅行群,群内各种大拿,似乎有大把时间可以世界各地转。有天一个人说现在国内越来越呆不住了,过个10天半月就又想着出去,这时有好些人附和,也有类似感受。那是我就一阵迷惑:旅行是让心灵越来越安宁,怎么会更急躁了呢?
接着自己就也碰到这个问题了,一愣后,我强忍下骚乱的心,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系统里有一位前辈,也是经常出去旅行,有天同事介绍认识,交流出国自助游心得。那位老师是位年近50的文艺范,交流中,他谈及外出后心情如何地开阔,回来后又如何的不适,总之出去越多越不适应回来的环境。当时,我也是一阵沉默。
一直以为,旅行的意义是心灵的宽松,如果旅行之后只是越来越急躁,心反而静不下来,不停地想走,那这种旅行变成了什么呢?旅行本是善意的,结果反让人受困,这样一定有问题。思考之后有了答案: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把旅行作为逃避。
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偶尔转换下环境,补充必要的心灵营养,旅行的最终目的是让心灵越来越安宁,回来之后更加稳坐江湖。如果一觉得烦躁就出走,旅行会失去本质的善意,越来越想走,那就变成了旅行躁郁症吧。
旅行的终极意义在于安定,可以说走就走,也可以哪都不走。现实中遇到问题后,旅行带来的快乐只能起到暂时性的调节作用,回来后问题仍是问题,终归还是要面对,最终解决的方案不是旅行。
那次后,我果断放弃了突发奇想的出行计划,依旧如常地按照国庆常规假期出行。那次之后,接下的年份,我可以去旅行,也可以不去旅行,出门时候心情很舒畅,不出门时心情也能保持平静。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20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