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
2021年的第三周,与你分享的书是《非暴力沟通》。
相信大家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他一到,三言两语就能把天聊死,俗称“冷场王”。反之,还有一类人,他们却能与在场的人无话不谈,也常被人称为有“好人缘”的人。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就是一名这样的沟通专家。他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他从人本心理学角度出发,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解决家庭矛盾、公司管理甚至种族歧视、国际争端等重大问题。
书中的一个例子,清晰地对比了“冷场王”和“好人缘”之间的不同画风。
求助者向作者展示她和丈夫的日常对话场景:
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讲话。”
“我怎么没有?"丈夫答道。
“你就是没有!"太太反驳。
作者扮演丈夫角色重现与太太的对话场景:
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讲话。”
卢森堡博士:“听起来,你很失望。你需要体贴,是吗?”
书中提到,那位夫人听到作者的这个回答后,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对于这种现象,作者在开篇引用的一首诗中说:语言是窗户,或者是一堵墙。
1.你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吗?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坦诚的沟通来化解彼此间的误会,但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反而让矛盾激化。大家可以参照一下自己平时是不是这样与人沟通的:
如果老板安排了计划外的工作,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女友让你多陪陪她,那她就是“太粘人了"。
如果丈夫回家少言寡语,那他就是“一块木头”。
……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作者把这些概括为: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并称它们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简单来说,在沟通过程中,一旦我们给予对方评判(你真粗心)、比较(你和……相比差远了)、回避责任(我不得不……,因为是老板让我做的)、强人所难(你要是不……,我就……),就会激起对方的自我保护意识。当对方开始防御,沟通的目的就再也不可能达成了。”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问题归咎于对方。
2.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那么,非暴力沟通是如何让别人快速地接受并认同自己的呢?作者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我的观察是什么——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4.我的请求是什么。
概括来说就是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1.只观察不评判。沟通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做的是只进行客观观察,不要对他人做出主观评判。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却常常把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和自己的主观评论混为一谈。比如:
你花钱大手大脚(评论);你上周花掉了1000元(观察)。
你太大方了(评论);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为人你太大方了(观察)。
你很少配合我(评论);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观察)。
一旦将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对方将难以从你的评论中具体地知道你想指出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评论大多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从而更倾向于理解为你是在批评和指责他,而不是要求他做些什么或改变些什么。
小结: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此刻观察到的(看、听、回忆、想)的具体行为,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作任何判断评估。因为如果一旦加入评判都可能引起他人的防御心理。
2.要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沟通的第二个阶段,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人们常常融入自己的想法,从而造成对方理解上的误判。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妻子在参加作者的研讨班时,向作者反馈自己的丈夫是一堵墙。作者告诉她:"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你丈夫留意你的愿望。一旦他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这样不利于沟通。比如: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为了更好地沟通,书中建议我们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你可以用高兴、幸福、欣慰、喜出望外;表达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则可以用失望、沮丧、忧虑等。
小结:区分感受和想法。对于一些行为,你有自己的感受。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会表达自己,“我感到开心”“我感到快乐”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我会表达出“我感到难过”“我感到失落”等,感受没有对错,我们只是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抱怨他人。
3.直接具体地说出自己的需要。沟通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还有一种情形:在一次研讨班中,作者和学员就社会文化对妇女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妇女在表达请求时感到别扭,好像做错了什么。
例如,她可能不会直接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想休息。”相反,她的话听起来也许就像是辩护词:“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我熨了所有的衬衣,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东西……我是否可以……”“不!”她委婉的请求非但没有被接受,反而马上被拒绝了。她试图证明她应当获得某种权利。然而,对方的拒绝似乎再次表明她的需要微不足道。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肯定地说出需要,我们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小结:体会感受相关联的需要。表达自己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感受与需要连接起来表达。比如说“我感到难过,是因为我在意……”“我感到快乐,是因为我得到……”我们借由感受识别并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就很容易找到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
4.正确表达你的具体请求。沟通的第四个阶段,我们要明确的表达希望别人为你做的到底是什么。许多来向作者求助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作者认为,想要正确表达你的请求,你提出的请求一定要具体。也就是要能清晰的告诉别人,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否则他们不会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没有具体指向的请求带有更多否定别人的意味,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小结:提出具体明确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我们请求他人的某种行为来满足自己时,是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而非出于恐惧、内疚、惭愧等情绪。
3.运用好非暴力沟通
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但也恰恰是这些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在沟通时要注意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应条件反射式地作出反应,而应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最后,把本书开头的这篇诗送给大家。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
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