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可如今城市现实的生活场景却是近邻不认识,对门不熟悉,别说亲近,不互相防备就算是不错的了。
接婚的时候没能买得上新房,一直在外租房,根本就没有什么邻居的概念,就算是对门甚至半年也难得一见,就算见了连一声简单的招呼也不会打,能相互点个头就算是最好的关系了。
接连换了几个房子租住,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
第一个熟识的邻居还是隔壁单元的一位阿姨,说起来还是因为家里的狗狗,在小区里遛狗,两家的狗狗经常在一起玩,主人们趁着狗狗在一起玩耍,这才慢慢熟识起来。
后来慢慢的认识了几个狗友,不过还真没有住的特别近的。
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平房大院有着独特的感情,楼房再好,起居生活再方便,骨子里还是喜欢抬腿出门的生活,夏天的时候,在院子里种点青菜,想想都充满诗情画意。
可惜,在城市中太难找到这样的独门独院,即便是有,房租贵的也是我无法承受的。
没有大院,平房还是还找一些,恰逢那年房租到期,终于找到了一间微微满意的房子。
那是一栋二层小楼,有十几户人家,小楼对面是一趟平房,还是七十年代的平房,和小楼之间有一米多宽的一条小巷,小到两户人家打开窗户便能唠几句家常。
小楼很老旧,装修很一般,而且还是四周被高楼遮挡的偏房,一层的房子略大于二层,租金却要高于装修高档的楼房。
谁叫自己喜欢呢,最终还是租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几年。
直到住了进来才知道,别看这里房租不便宜,却是真正的“贫民窟”,除了我一户外来的,都是老住户,条件大都是很普通,而且又是老年区,低于六十岁的几乎没有。
住在斜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妻,大概八十多岁的样子,每天夜里都要听京剧到天亮,只要是夏天开着窗户,便可以整宿免费的听。
老夫妻偶尔也会吵上一架,老头骂,老太太打,不过时间久了就知道,什么是打是亲,骂是爱。
正对门是整个小巷老户中最年轻的了,五十多,不到六十的一对夫妻,家里养着一只小狗,每到夏天,我们也会开着窗户聊聊天,虽然相差好几十岁,还是能聊得到一起。
隔壁是一位大姨,也有七十多岁,心肠特别的热,真是应了那句,远亲不如近邻。
住进这条小巷后,慢慢的,大家都互相熟识起来,夏天的傍晚,大家都会走出家门,唠唠家长里短。
这些老邻居们唯一的不好就是太热情,心肠太好了。
洗好了衣服凉在外面,你就放心的出门,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无论你什么时候回来,隔壁的大姨就会给你把叠干净的衣服送过来。
你更不用担心开了的窗户会进雨,无论哪位邻居叔叔阿姨走过,准会顺手把你的窗户给关严实了。
春天时候上班总会把窗户打开换换空气,每到晚上就会发现窗户关得很严实,直到有一天我休假在家,也开着窗换气,也没看清是哪位阿姨,走过就把窗户给我关上了,还说了一句,这么冷开什么窗户,别凉着。
有这样的邻居,打心眼儿里开心,住的爱心,放心,你甚至不用刻意去锁房门,回老家的时候不用说就能给你照看好了。
初春的时候,大姨们就会聚集在我家窗前,晒着太阳,唠着家常,仿佛又回到了老家的农村。
后来自己买了房,搬离那条巷,老邻居们,一个个还都在脑海中。
和他们住在一起,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邻居。
嗯,他们就是城市中最可爱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