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每天下午,金平一下班,就忙着去菜市场买菜做饭,通过一周的锻炼,厨艺倒是有些许长进。
林晓享受着金平对自己的照顾,给她带来久违的甜蜜感和幸福感。
转眼到了周五,他们下了班,这一周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琐事没有拦住他们的脚步,他们急匆匆地往父母家赶,为的是早一点看到孩子。
晚上,林晓抱着孩子,诚子拎着大包小包孩子的衣物和瓶瓶罐罐,下了雍景台的单元楼。步行数十分钟,来到公交站台,坐向回金色花园的车。
到站下了公交车,孩子已睡着。金平抱着孩子,林晓拧着衣物。走进小区,孩子因熟睡,身体软绵无力,金平只好把孩子放平在自己的双臂上,小心翼翼地端着孩子的身体,蹒跚爬楼。
爬到6楼家门口,瘦弱的金平已是气喘吁吁。
孩子在家,是温馨甜蜜的时刻,也是比上班更折腾的时刻。
林晓晚上半夜起床为她调奶粉加餐,换尿不湿,时不时注意有没有盖好被子之类的。一晚上不能睡个利落觉。
但看着孩子,从小小的肉球,一天天长大,从能仰头到能直起身子;从慢慢爬行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
作为一位妈妈,林晓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惊叹生命的神秘和有趣。
孩子给她带来太多的惊喜,林晓体会到当妈妈的稳稳幸福感。
周末两天的时间,两小口围着娃忙活得乐此不疲。忙活孩子的吃喝拉撒,忙活孩子的玩耍嬉戏。
星期天的晚上,林晓忙着给孩子打包衣物,洗涮瓶瓶罐罐。大包小包,带着孩子回到雍景台公寓。
如此折腾一翻,再回到金色花园,又是晚上10点了。
周末,已悄然逝去。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着:每日上班,周二晚上去雍景台看孩子。周五晚上去接孩子,周末自己带孩子,周日晚上送孩子。。。
他们似乎忘记了什么是周末,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周末,只有上班的日子和带孩子的日子。
生活就这样---简单而忙碌。。。。。。
那天上午,林晓接到领导的临时任务,要她去市中心给一客户送产品,因为外派人员都出去了。
林晓欣然接受了这样的临时任务。
难得在办公期间有外出的机会。这下正好可以出去透透气。
林晓顺利地办完事,发现客户地址离公婆家很近。
于是朝婆婆的公寓方向走去。
来到婆婆家门,房门是虚掩着的,有很响的电视嘈杂声。
她拉开门,走进房门两步,便看见公婆坐在客厅中间的茶几旁边,面对面坐着。
一人面前摆放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沙发对面的墙上悬挂着的液晶电视,正放着股票评论专栏。
股评员滔滔不绝的说话声传了出来,重重打破着这屋子的宁静。
见林晓走进来,公婆诧异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然后马上回过了神,
“哦,你来啦?”婆婆勉强地笑着说。
“嗯,我今天公司外派出来办点事,刚好路过,进来看看。”林晓边说着,边在这间屋子东张希望。
然后疑惑地问:“晨晨呢?”
“晨晨在里屋耍呢。”婆婆慢慢起身,用遥控器关小了一点电视音量。
因为她们的对话,基本都被这高分贝的电视声音淹没了。
接着说:“我们在看股票。你爸这两天又亏了很多。”
“什么叫亏了很多!?炒股本来就是有亏有赚!“公公愤愤不平,中气十足的声音夹杂着愤懑,显得威风凌凌。
“是嘛,你是亏了啊,哈哈。。。天天换股票。越换越亏。数量又买得多。”
婆婆又得意地说:“我就守着这几支股票,不轻易换。涨了我就卖,没涨就守着。”
林晓顾不及他们的谈话,大踏步走进卧室。
只见孩子正坐在地板上,背靠着大床的床脚。低头玩着玩具。她的面前是一堆的玩具。
有林晓给她买的益智类积木玩具,也有公婆在邻居或熟人的孙辈那捡来的一些旧玩具。陈旧,掉色和塑料材质是这一类玩具的特点。
当然里面也有一两样像样的小玩具。这是婆婆的妹妹,孩子的姨奶奶买的品牌洋娃娃,积木等。
林晓看着这些塑料玩具,她心里是不安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咬东西,时不时就把手里的玩具冷不丁往嘴里塞。
这些廉价玩具,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她还是很喜欢孩子的姨奶奶买来的玩具。这样的玩具使她安心得多。
孩子就在那里自顾自地玩着--没人和她说话,没人和她玩耍。
林晓在门边心疼地喊一声:“晨晨。”
孩子抬起头,看着妈妈。手里的玩具不自觉塞在嘴里。
林晓小跑过去,抱起孩子,站了起来。孩子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妈妈的脸,就这样呆呆地看着她的妈妈,嘴里咬着玩具。
林晓一边把孩子的小手从嘴边拉下来,一边往孩子脸上亲了两口。
逗着孩子,喊“妈妈。”
孩子没作声,视线转移到卧室门边的响动。婆婆已来到门边,笑着看着孩子说,“喊妈妈啊。”
林晓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给婆婆寒暄,问问孩子最近吃得好不,睡得好不,孩子乖不?婆婆无一例外的肯定了所有问题。
林晓也知道,自己问这些都是徒劳的。其实公婆和她住了这么久,也一起带过孩子,所以知道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
但处于聊天的角度,她也只有问问这些,来展开话题。要不,真的不知道和婆婆还能聊点什么。
公婆招呼她去煮碗面吃。林晓去厨房,忙活着。
公婆围着桌边,看着电脑,听着股评。
孩子又一人落单在卧室,孤零零地玩着她那些乏味的玩具。
“哇。。。哇。。。”听到卧室传来一阵大哭声。
林晓跑了过去,婆婆也跟了进去。
只见孩子已经摊倒在地,摆出了一个大字型。张着嘴,嚎啕着。
泪水跟着她的小脸蛋儿滚落下来,滴落在地板上。
她这么一放声大哭,好似哭出了内心压抑已久的寂寞和委屈。
她用她那一声声哭泣,呼唤着大人们前来抚慰她那颗幼小的,孤独的,没有安全感的心灵。
林晓抱起她,擦了擦她脸上的泪珠儿,问她怎么了?孩子依然哭着,用小手指了指窗台边的那个毛绒兔,哭喊着:“那个,那个。”
婆婆赶紧去拿了毛绒兔,递给孩子,并责怪地嚷开:“哭这么厉害,还以为你怎么了呢!哎呀!给你,给你!”孩子依然呜咽着,一只小手正要接过毛绒兔。
被林晓从半空接走,林晓接过毛绒兔,一手搂着孩子,一手拿着毛绒兔,对孩子说:“请给妈妈说,‘我要毛绒兔‘ 。“
孩子扭曲着身体,哭喊着,就是不配合。
林晓单手抱不动她了。便把孩子放在地上,毛绒兔背在身后,对孩子认真重复着:”请说’我要毛绒兔‘。“
婆婆在一旁不耐烦了:“哎呀,拿给她就是了。何必这么麻烦,硬要她说话?”
林晓知道,孩子慢慢长大,需要教她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孩子哭着指什么就给什么。所以她坚持鼓励着孩子。
孩子依然大声哭喊着,林晓温柔地鼓励着孩子:”晨晨最棒了,请你说’我要毛绒兔‘”。
几次三番,孩子拗不过了,只好停住哭声,带着哭腔含糊地重复林晓的话。
林晓看着孩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教着:“我-要-毛-绒-兔。”
孩子也一字一句跟着说:“我-要-毛-绒-兔。”
林晓眼睛发光,竖起大拇指表扬孩子:“妈妈就知道,晨晨最棒了!”并俯身在她脸上重重亲了一口。并给了孩子的毛绒兔。
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儿,一手抓着毛绒兔,右手拇指伸进小嘴里,用力地吸允着。
右手拇指因被孩子经常吸允,指尖已变得尖尖的,并向一头斜歪着。
第一节手指已磨出厚厚的一个茧。
孩子大概从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吸允自己的右手拇指,当时儿保医生说,这是孩子正在用吃手指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是正常的。1岁以后孩子就不会吸了。
但,晨晨现在1岁半了,依然保留吃手指的习惯。
看着相熟的同龄孩子们都逐渐消失了这样的习惯。
自己的孩子却好似越来越依赖拇指,每当哭泣过后,无聊的时候、睡觉前就必然啪啪地用力吸允着,因为太过用力,两个嘴角也随着拇指深深陷进了嘴里。
林晓有些着急,曾多次提醒公婆,孩子需要慢慢改掉吸拇指的习惯了。
并给了一些改掉这个习惯的方法,比如:分散她的注意力,多和孩子说话或者陪她玩,或者带她外出,并不经意地把她手指从口中拿出来。
比如:苦瓜榨成汁儿涂抹在手指上。
孩子周末在林晓家,林晓就是这样践行的。
这些方法虽然有效,却收效甚微,显然孩子在公婆家并没有很好配合做这件事。
毕竟每周的5天都在公婆家。只靠周末2天的时间是很难改掉习惯的。
林晓无奈地叹着气,把孩子抱起来,把她的胸口贴着自己的胸口。
让她的小手环抱着林晓的脖子,手里拿着毛绒兔。她在林晓肩上抽噎着。林晓把她跟自己贴得更紧了,好让孩子感受到,有妈妈在,妈妈陪着你,妈妈给你爱,宝贝乖。
林晓轻轻摇晃着身体,孩子依偎在妈妈的肩头,依然左手抓着毛绒兔,右手拇指放在小嘴里用力吸允着。
好似右手拇指和妈妈的肩头一并能给她带来稳稳的踏实感和安全感。
婆婆开口了:“面要软了,快去起锅。她没哭了,就把她放下来。”婆婆的态度一向是:能让孩子睡就不让孩子坐,能让孩子坐就绝不抱着她。
林晓听罢,只好把孩子放下来,叮嘱婆婆看着。
自己进了厨房,煮好了面,她端起一碗面,往客厅走出来。
只见,一切又恢复了她刚来时的情景,孩子依然一个人在内屋耍着毛绒兔,两老口依然相对而坐,眼睛盯着自己的电脑,耳朵听着电视里的午间股评。
林晓端起面碗,直接到内屋,边吃着面,边和孩子互动。
时间不早了,林晓必须要赶回公司去了。她再次抱起孩子,像刚才那样,胸口贴胸口,孩子就这样乖顺地贴在了林晓的胸前。
林晓告诉孩子,周末就接她回去,带她去游乐场玩儿。
临走时,林晓还是忍不住,叮嘱了公婆几句:“爸妈,如果有时间,要多和孩子互动,多教她用语言表达,而不是要什么就哭着用手指。“
公婆不说话,林晓忍不住又说:”有时间还是得多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界,那样对孩子好。”
“知道了,下了股市,就带她去楼下坐摇摇车。”这次公婆没有反驳,并且公婆许诺下午要带孩子出门。这使林晓感到很高兴。
林晓愉悦地走了,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雍景台,赶往回公司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