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一本书,《至善人生》,讲的也就是一个农民工的一生。
为啥说他是一个农民工呢?的确,他就是农民、进城务工,一辈子断断续续务工的过程。读完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变化。也能发现很多规律的东西。
农民以种地为生,这是他们的本。这大概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本。务农,耕读之家,曾经毛泽东、曾国藩都是这样走出来的。读书、考取功名、做官,这些是耕读之家的人的出路。但是,这条路是极其辛苦的。
假设,这个家的长辈们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产业,即使有,每一代人生出来4-5个孩子(或者农村生7-8个孩子,女孩子不参与家产分割),到了每个孩子手上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一点东西,不值什么。
假设,这个新一代的农民不搞计划生育,像上一代一样,又生了4-5个孩子,那么这个模式就会重复。除非,这个农民脱离了土地经济,能够通过其它方式,让家里产生盈余,从而让家族的后代享受到这样的丰泽。但是,从小说里看,两夫妻在没有长辈的帮助下,要靠两个人养活4-5个孩子并且让他们享受好的教育,着实不容易。在小说里,还有一个父亲为了养活7个孩子,一辈子在外面各种奔走干活。
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因为,为人父母者就会知道,带养3-5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不用会所3-5个孩子了,现在的家庭2个孩子,已经很费妈了。当然,现在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养孩子不是说喂饱那么简单,而是各种艺术、体育、文化甚至思维类的教育。所以,现在中产阶级的母亲养2-3个孩子就很不容易了,因为孩子们都要出息,出色。
那么在农村,男人在外面赚钱,家里就啥都帮不上,女人就需要操持家务,3个孩子加上一堆家务,一个女人,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如果还要耕种任务,那么这个女人不仅要能干,还要非常能吃苦才行。
即使这样,这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和盈余就能特别好吗?不一定。得看这个男的在外面干的怎么样!因为女人虽然照看了家庭、养育了孩子,但是,从经济账来算,她没有产生一个正面的收益。顶多通过耕种减少了一些生活上的支出。小说里,这个男的因为受到老板信任,做到管理层,收入就还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外面的工作没有了,回到家里种地,这个收入就会减少很多。家里的经济就又会困难起来。
所以说,这种模式,如果代代相传下去。实际上,会陷入一个怪圈,就是没一代人都辛辛苦苦地工作,但是没一代人到最后除了养大几个孩子,也没有留下别的东西。实际上,小说里除了孩子出生后,那些家庭温馨的画面外,也没有太多让人感动的东西。而家庭温馨的画面,说老实话,就是一群狮子生了小崽子,也会有这样的温情流露在动物之间。
但是,这个父亲伟大的地方在于,他还是尽力在托举他的孩子们,虽然看起来那么费力。但是,这个费力的背后,其实也有他的很多不明在里面。
也就是说,他虽然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一些红利,但还不够多。这就导致整个家庭的孩子跟着他其实都比较辛苦。这样说好像有点嗔怪人,但他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1、他高中没毕业辍学回到家后,跟着父亲下地,开始干农活。而他从小是不怎么干农活的,他的优势是会读会写会算。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
2、他的信息是不够的,他的人脉也是不多的,他的视野也是不开阔的。去供销社是外出当兵的二哥介绍的,去外地砖窑厂打工是赵四方告诉他的。他的人生是被动的。那个年代,人力资源是怎么流动的,我们不得而知。
3、在砖窑厂倒闭后,他的管理层才能其实已经被认可了。但是,除了那两个老板,他就再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这是很让人怀疑的,那个年代也还有别的地方可以找找工作吧?既然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这个时候又回去当农民,再次体现了他对自身优势的不清晰,对外部环境缺少认可。他也完全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把砖窑厂给顶下来,扛起来。
4、错过了最好的那些年华(壮年)后,他再次有机会出去打工的时候,人已经老了很多。一到新疆就生病了,没多久就回来了。再后来跟二喜去建筑工地,完全人家就是报恩,不让他干什么正经活了。
5、当年选村长,他被大家选上了。但是被黑幕操作搞下去了,他也不去争。就认了。说是忍让,但也有那种顺从的性子。不争不抢,即使在黑暗面前也不争取不反对。如果当上村长,家里的经济也会好一些。说不定,村民们跟着也好一些。
6、带出去的村民们,因为砖窑厂的老板垮了,没有拿到收入。他把这些债务都承担起来了,这个事情,说起来是特别大的“仁义”,但是又让人觉得界限感不清晰。中国传统社会是不太讲究这个界限清晰的。他自己的工资也没拿到,但是却要用家里的收入去补贴老板拖欠大家的工资。这个真可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那些拿了这个“工资”的人,他们拿的就心安吗?
这个老人最后有那么多怨气,是不是因为做了很多本不该他做,但是却因为出于”好心“去做的事情,最后又希望大家可以回报他,至少给他尊重呢?
7、思维没有突破。出去打工,也不代表就见了世面了。出去打工就是在砖窑厂里面转,转个几十年,仍然是和村子里带出去的工友们日也相处。仍然是这种亲戚带亲戚的方式出去工作。圈子完全没有突破。
8、缺少投资思维。也许,如他所说,当年如果家里有钱的时候,能够多买几个门面,孩子们也不至于这样艰难。但是没有,60多年的人生,他们家可能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余钱的,出去打工之前家里困难,经常有女方的二哥,男方的二哥来帮衬。说老实话,也帮衬不了多少。不出去打工了,又再次陷入困境,又开始为了孩子的学费借钱。
故事的最后,这老两口养大的四个孩子都进城了,进城后的他们也买不起房子,也要生孩子。又开始了没有原始积累、靠自己打拼的生活……
这个时候,国家又鼓励生三胎了。他们也许不会生3个孩子,但是很可能会生2个孩子。首先是农村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有就是习惯了家里有好几个孩子,认为一个家里孩子多热闹,是正常的。
如果他们这样选择,那么负担又会很重了。会不会重复这样的模式呢?
每一代人辛苦一辈子,到下一代人的时候,仍然是一穷二白。想到至善那个早早去世的大哥,还有那个大哥家那个因为没有父亲管教而长得不好的儿子,大哥家的兴盛简直完全看不到希望。
并非每一棵树苗在野外都会长成参天大树,还有很多小树苗长不好,或者死掉的。只是没有被人看见,大家看见的都是留下来的大树。
至善似乎重复了他父亲的人生,多了一点点变化,而那个变化来自:国家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房地产的红火。无论是砖窑厂还是建筑工地,还是修铁路,不都是大基建吗?持续几十年的大基建,吸收了这些土地上富余的农民工。
比起他的老父亲,他的几个孩子都上了学,受到了教育。有的从事医疗行业,其它的也有别的工作。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进步还是不大。
费孝通写过乡村经济这类的社会学书籍,作者写这位1949年出生的人,全文从头到尾是没有太多关于经济数据的说明的。这与红楼梦中大量的经济数据相比,当然说明作者缺少经济的概念。
而这个作业是这位”至善“老先生的儿子,大概这个家庭好像一直没什么商业头脑和概念。虽然能写会算会做会计,但是不代表有商业头脑。
而从一些美国片中,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样一种商业氛围和商业信息。
这恐怕也是中国和美国产生重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当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商人、生意人,但是文化中大多数的仍然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