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写到后周记二的时候,郭威刚刚建国,契丹、南方各国的消息不断传来。这时候突然有了这一段:“庆州刺史郭彦钦性贪,野鸡族多羊马,彦钦故扰之以求赂,野鸡族遂反,剽掠纲商。帝命宁、环二州合兵讨之”,然后又 “十一月,辛未,徙保义节度使折从阮为静难节度使,讨野鸡族。”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感觉真的是画风突变,刚才还是契丹、各地方节度使,一看就感觉到这个时代的刀与血,这个时候冒出一个野鸡族。野鸡族是啥啊?不但有野鸡族,“初,杀牛族与野鸡族有隙,闻官军讨野鸡,馈饷迎奉,官军利其财畜而掠之;杀牛族反,与野鸡合,败宁州刺史张建武于包山”,这还有叫杀牛族的,中间那句“闻官军讨野鸡”,如果不看上下文的话真不知官军是去打仗还是去打猎了,一下子感觉史书刮进一股自然风。
图1:(野鸡:看什么看,老子也是族)其实叫野鸡族也许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竟在史书中与那么多车轱辘名相比,这个还是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
这并不是看了盗版书,《资治通鉴》确实是这样写的,不但这里有,《新五代史》也是这样写的,包括其他一些宋朝时期的史料。野鸡族和杀牛族都是真实存在的,史料中也提及了,他们都在庆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他们其实是从唐朝中后期分布在此的党项等族人。在这四周的灵州、环州和原州名字这么牛的“族”还有很多,比如大虫族、牛儿族(我想知道他们遇见杀牛族是个什么情形)、白马族、野狸族等。这些族名也是有原因的,比如野鸡族就是以族人居于野鸡峰附近而得名,白马族是以环州北境的白马川而得名。
图2:庆州的位置大概在现在的甘肃庆阳,由灵州到庆州是当时河西与中原的重要通道
自唐朝被吐蕃夺去陇右河西以后,原来的唐朝腹地变成了边疆,在唐与吐蕃的拉锯过程中,大量党项等族人迁居于此,唐朝需要应对吐蕃和回鹘,对党项等族采取了羁縻拉拢的政策,最后造成了党项等族就此做大。唐朝晚期的时候回鹘、吐蕃先后崩溃,虽然说唐朝名义上收复了河西,但是此时河西陇右的民族构成以及发生了变化,到处分布着吐蕃、回鹘等部族,这些人和党项人一起,在灵武路上大肆抢劫使团、商旅、甚至政府的军队,被称为“河西杂虏”。而野鸡族、杀牛族等族也是其中之一,也被称为蕃部。他们利用地理优势,企图垄断西域至中原的贸易,严重阻碍了西域和中原的交流。在李元昊的时代,杀牛族曾经作为李元昊的内应,助其抢掠庆州。
可见,这些看似名字很幼稚很贴近大自然的族,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狠角色,他们是由唐至宋,不断变化的西北局势的一个缩影。